【書畫小常識】畫扇 文與圖/陳牧雨 |2013.10.01 語音朗讀 298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陳牧雨 圖/陳牧雨 圖/陳牧雨 在扇面上作畫,最早出現在三國時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載有曹孟德的主簿楊修給魏太祖畫扇時,把誤沾的墨點改畫成蒼蠅的故事。 當時扇子的形狀除了圓形的扇子,稱之為「紈扇」或「團扇」,也叫「合歡扇」外;另外還有長圓、葵花、梅花、六角、扁圓等等的特殊形狀。 此種扇子,因扇面固定於扇骨上,材質多為礬絹,直接在上面書畫即可。 由於扇子有兩面,因此通常一面用來畫畫,一面用來寫字。 北宋時,出現攜帶極為方便的摺扇。也叫「聚頭扇」、「撒扇」或稱「聚骨扇」。其扇骨有用牛角、玳瑁、象牙、翡翠、湘妃竹、檀香木等珍貴材料製成;扇骨分七、九、十二、十四、十六、十八股等多種。 摺扇畫法比較特殊,一般原本扇面與扇骨是分開的,畫好才裝上去。因扇面製作時,會配合扇骨的股數,做出容納扇骨的空處以便插入扇骨,因此,扇骨與扇面的股數必須相同。 畫摺扇,需先將扇面以重物壓平 (如用多本書壓個幾天) ,然後以棉花沾清水在畫面輕擦,去掉油脂及髒汙手印等,畫完成後,落款鈐印。由於扇面不易著印泥,可使用印規多次重複蓋印;印泥不易乾,可灑以明礬粉催乾。 接著拿起摺收狀態的扇骨,一股一股從扇面插入少許,然後扇面在上,扇骨在下,將扇骨於桌面上輕輕敲擊,扇面會逐漸下沉進入扇骨,直至扇骨與扇面的上緣對齊。 最後將第一股及最後一股的扇面與扇骨以漿糊黏好,以橡皮筋箍緊,放置至漿糊乾後(約一天)即大功告成。 摺扇使用久了,可將扇骨第一股及最後一股與扇面連接處割開,即可順利抽取出扇面(因為中間並沒有黏死),此時扇面可拆開成兩面裝裱,扇骨則可重複使用。 前一篇文章 【飛鳥與魚】詩詞中的眷念銀飾裡的流年——那些飛天 下一篇文章 【網路觀察站】換位思維 熱門新聞 01【詩】夏身2025.08.1502超新星爆炸 害地球物種大滅絕2025.08.1703挑戰你我認知 超級地球數量超預期2025.08.1704IABS大會 佛光山AI佛典翻譯受矚2025.08.1505陳英俊 春風化雨途中法律助人2025.08.1606屏東講堂 佛光兒童發願奉行三好2025.08.1507社會光明面報導獎揭曉 參賽數創高2025.08.1508台灣醫療外交 傳承愛與責任2025.08.1609星雲大師全集⑲【佛教管理學②】佛法的管理法⑬2025.08.1610星雲大師全集⑲【佛教管理學②】佛法的管理法⑭2025.08.1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書寫天籟】觀心.諦聽:中世紀天籟紐姆【藏在剪紙中的故事──時光飛逝】遇見你【書藝心語】點心【遊藝筆記】一騎紅塵妃子笑:唐宋荔枝(上) 【翰墨天地】世事讓三分天寬地闊【寬鼎畫語 】歲寒三友 作者其他文章【遊藝筆記】東坡賞心十六事九 之八【遊藝筆記】 東坡賞心十六事 九之六牛頌【遊藝筆記】五月五端午雜說 (下)【遊藝筆記】曹操短歌行(下)【遊藝筆記】京都楓紅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