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小常識】畫扇 文與圖/陳牧雨 |2013.10.01 語音朗讀 311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陳牧雨 圖/陳牧雨 圖/陳牧雨 在扇面上作畫,最早出現在三國時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載有曹孟德的主簿楊修給魏太祖畫扇時,把誤沾的墨點改畫成蒼蠅的故事。 當時扇子的形狀除了圓形的扇子,稱之為「紈扇」或「團扇」,也叫「合歡扇」外;另外還有長圓、葵花、梅花、六角、扁圓等等的特殊形狀。 此種扇子,因扇面固定於扇骨上,材質多為礬絹,直接在上面書畫即可。 由於扇子有兩面,因此通常一面用來畫畫,一面用來寫字。 北宋時,出現攜帶極為方便的摺扇。也叫「聚頭扇」、「撒扇」或稱「聚骨扇」。其扇骨有用牛角、玳瑁、象牙、翡翠、湘妃竹、檀香木等珍貴材料製成;扇骨分七、九、十二、十四、十六、十八股等多種。 摺扇畫法比較特殊,一般原本扇面與扇骨是分開的,畫好才裝上去。因扇面製作時,會配合扇骨的股數,做出容納扇骨的空處以便插入扇骨,因此,扇骨與扇面的股數必須相同。 畫摺扇,需先將扇面以重物壓平 (如用多本書壓個幾天) ,然後以棉花沾清水在畫面輕擦,去掉油脂及髒汙手印等,畫完成後,落款鈐印。由於扇面不易著印泥,可使用印規多次重複蓋印;印泥不易乾,可灑以明礬粉催乾。 接著拿起摺收狀態的扇骨,一股一股從扇面插入少許,然後扇面在上,扇骨在下,將扇骨於桌面上輕輕敲擊,扇面會逐漸下沉進入扇骨,直至扇骨與扇面的上緣對齊。 最後將第一股及最後一股的扇面與扇骨以漿糊黏好,以橡皮筋箍緊,放置至漿糊乾後(約一天)即大功告成。 摺扇使用久了,可將扇骨第一股及最後一股與扇面連接處割開,即可順利抽取出扇面(因為中間並沒有黏死),此時扇面可拆開成兩面裝裱,扇骨則可重複使用。 前一篇文章 【飛鳥與魚】詩詞中的眷念銀飾裡的流年——那些飛天 下一篇文章 【網路觀察站】換位思維 熱門新聞 01【時光重逢】 壺納鄉思,彩繪揚瓷 ——林振龍的陶藝人生2025.10.1702【大師身影】 曲歌繞梁:音樂家李叔同2025.10.1603佛光山線上佛學院 學子雲端精進2025.10.1604【浮世畫框】 藝術回歸生活喜悅2025.10.1605巴黎佛光人捐物資 關懷弱勢群體2025.10.1606社論--放下手機,重拾人生2025.10.1707雪梨佛光人 三代喜同堂2025.10.1608英文畢業門檻 陽明交大廢除2025.10.1609病假扣全勤獎金 勞長認不合理2025.10.1610從極地到珠峰 世界級地標郵局2025.10.16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東瀛遍路】上野公園清水觀音堂【歷史點滴】林口的蛻變 從茶園、磚廠到新市鎮崛起(上)【書藝心語】你有多幸運【美哉斯土】海山館典藏袍澤情【華彩萬象──石窟藝術沉浸體驗】 五大石窟藝術沉浸體驗【課本沒有的歷史】 日本降書與來自宜蘭的青年黃金發 作者其他文章【遊藝筆記】東坡賞心十六事九 之八【遊藝筆記】 東坡賞心十六事 九之六牛頌【遊藝筆記】五月五端午雜說 (下)【遊藝筆記】曹操短歌行(下)【遊藝筆記】京都楓紅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