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林耀堂
王昌淳是我四舅的女兒,也是與我同年的表妹。如今在埔里小鎮提起「王昌淳老師」,很少人不知道。
王昌淳自藝專畢業之後,隨即返鄉擔任國中美術老師。自一九七二年到二○○二年退休,三十年來,在小鎮指導過許多喜愛畫畫的孩子,可說桃李滿山城。她也是「眉之溪」畫會的原始會員,持續創作不輟,聯展個展頻繁,保持著旺盛的創作能力。
退休之後,領著月退俸而生活無虞的她,並沒像一般同業那樣,開始過著喝下午茶、泡溫泉、出國旅遊及進修「充實自我」課程的退休生涯,而是在自家旁邊用鐵皮建造的空間內,義務指導愛畫畫的學生。即使是只來一個學生,王昌淳也是備茶水、放音樂,默默地在旁陪著他(她)作畫。
我印象中的王昌淳,是個內向退縮的女孩。從小,當眾家親友都在讚美我的畫畫天分、父親也熱中於替我尋訪名師指點的時期,我從來都不知道,有一位表妹也那麼熱愛畫畫。後來她歷經曲折的求學過程,終於進到夢想中的美術學府,我才知道外在沉靜溫婉的她,內在埋藏著對藝術熱切的執著。
昌淳的美術才華,是在讀初中時,在美術課堂上,被當時埔里最被推崇的蕭木桂老師發掘、鼓勵出來的。正因為曾領受過老師的恩典,成為老師後的王昌淳,對於具有天分但不自知或缺乏自信的孩子,總是特別留意。
她告訴我,她有一位讀國中的女弟子,長得十分瘦弱,看她的外表,總讓人以為擔當不起大事;可是有一天,在大風大雨的午後,昌淳正想打電話叫這個學畫的女同學不必到家裡來時,卻見到她已經撐著快翻飛的傘,很辛苦走到畫室門口了。她立刻從三樓衝下來把她迎進門,對這位同學堅毅的學習態度和剛強的意志,既不捨又感佩。正因為一直有這樣肯學的孩子,支持著昌淳無怨悔地付出。
昌淳說,蕭木桂老師是台北師範學校的特師科畢業,通過考試獲得正式文官階級的畫家前輩。在鄉人眼中,蕭木桂老師就像是一座藝術巨塔,這座巨搭,在她求學的時代,曾指引著她走上逐夢的道路。蕭木桂老師的話就像「一盞不滅的燈」,至今在她心中發著光。
正因為自己有這樣好的機運碰到好老師,所以王昌淳每每迴身望向這些愛畫畫的孩子,就想著把蕭老師遞給她的「那盞不滅的燈」,高高掛在藝術入門的路口。看著來到畫室裡專注畫畫的孩子,王昌淳常想著:「我多麼希望讓蕭老師知道,他默默撒下的種子,今天正朝著晨曦,漸漸在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