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深山中,天空任翱翔;

暮宿青松林,朝游白雲鄉。
甘露任我飲,芝朮充我糧;
閒來歌一曲,其樂也洋洋。
一旦為人虜,禁閉樊籠內;
俯仰不自由,旋轉無餘地。
苦思早還鄉,恨不能奮翅;
長歌以當哭,豈向人獻媚。
——緣緣堂主詩
細賞這幅漫畫,言簡意深,是一位離鄉背井多時的遊子,在秋天見到落葉凋零離枝,思及自己如同落葉飄零一般遠離故鄉,「秋來見月多思歸」,因而興起濃濃的鄉愁,但一時之間又無法返歸故里。
懷抱著這種思鄉的情緒,他一夜無眠,想起自己豢養的一隻鶺鴒,雖然極為喜愛牠形似燕子的美麗身姿,也愛聽牠鳴啼的聲音,但囚禁著牠,讓牠遠離家鄉和親人,豈不如同自己一樣會興起思歸的悲愴嗎?
想及此,他真不忍心,於是天一放曉,即起身打開籠門,將鶺鴒放飛出去,還牠自由之身,好讓牠能及早飛回故鄉。
這幅畫的畫題「秋來見月多歸思,曉起開籠放鶺鴒」,是子愷先生以畫中男子的心情和立場寫的;而他的題詩,則是以鶺鴒鳥的立場所寫,述說的是鳥的心境和被囚禁的悲涼。
鶺鴒,這隻美麗的鳥兒說:我原來居住在深山中,樹林是我的家,天空任我翱翔,白雲的故鄉是我的遊戲場。白天我在林中自在覓食,靈芝和蒼朮是我的食物,渴了就飲甘露水,晚間我就棲宿在松林裡。沒事時,我會高歌一曲,其樂也洋洋!
但是,有一天,我不小心被獵人捕捉了,被主人買回家,養在籠子裡,雖然主人對我很好,很疼惜我;但是禁閉樊籠內,不但俯仰不自由,旋轉也無餘地,不管金籠玉籠,都是監牢啊!我好希望能早點回到深山故林中,我恨不得能夠伸展雙翅奮起飛翔,好像從前那樣自由自在遨翔天空!
我每日高聲鳴叫,是悲傷的哭泣,不是在唱歌取悅主人啊!唉!有誰能聽懂我的歌聲,有誰能了解我的心情呢!
幸好時序進入秋季,主人家開始思親思歸,忽然覺得鶺鴒鳥的遭遇跟自己一般淒涼,於是慈悲心起,將牠放歸故里。畫中男子的慈悲,就是善種子的生起,將同理心化為慈悲心行,放生鶺鴒。
此男子的行為符合「聖人之慮莫貴於生」的儒家思想,這是儒教尊重生命的倫理思想;儒家的「仁」,除了對人,也「仁愛萬物」,這也是傳統「仁」學的生態倫理價值。這幅畫和題詩中所表達的正是這種仁愛思想,值得人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