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江宜樺表示十月份漲電費漲定了。這個政策宣示讓許多人頭痛。
台電累積虧損龐大,再不調整電價,台電的赤字將拖垮公司的財政。台電是國營企業,有政府支持,也難以長久負荷鉅大的債務,漲電費是改善公司財政必要的做法。
這一波的調整電價是早就預定的計畫。因為怕一次調漲衝擊民生經濟過鉅,所以分二階段調漲。第一階段的夏季電價已經先行調整,現在只是按原訂計劃,調整尚未調漲的幅度。在馬英九總統出訪中南美洲時,還不忘比較各國電價,發現台灣電價相對便宜。從政府和台電的角度看,電價有調漲空間,漲電費是理所當然的事。
但是無論理由多麼正當,漲價對人民生活和生計,有如拔頭髮,雖然只拔一根頭髮,但必定拉扯頭皮神經,讓人喊痛。即使明知低電價政策無法長久維持,心理早有準備,預知電價上漲,但當政府和台電宣布漲價時,看到高鐵票價和油價同聲喊漲,而薪水不漲,大眾還是痛聲震天。
正如油價一樣,中油有一套油價調整公式。每周按國際油價自動計算油價漲跌,即使這套制度行之有年,大家也都能接受浮動油價的調整方式,但是油價的調整公式是否公平合理,仍受質疑,認為公式隱藏許多不合理的成本,因此中油、經濟部也正研討新的油價公式,讓立法院和社會公評。
電價結構又遠較油價複雜,不但對社會影響比油價廣,且牽涉的政策選擇更多,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政府思考電價問題時不宜僅從台電和電價角度著眼,而應該仿效浮動油價的計價公式,建立浮動電費計價公式,以微調取代一次大幅調整方式,採取一勞永逸的制度,避免每次調整的陣痛。
在建立浮動電價制度前,政府必須全面檢討台灣的產業政策,過去優惠電價的適用標準是否過時,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哪些產業應予獎勵優惠。配合節能減碳的環保政策,耗能產業減少優惠補助,少耗能和採取替代能源的產業應獎勵。核能政策存廢是攸關台電未來發展和財務重要的一環,電費的決定必須將核能成本納入考量。
電價承擔許多政策成本,如學校、公家單位,交通事業(如高鐵、捷運等),離島用電優惠等,這些隱藏性成本都應該公開透明,以計價的預算補助方式,以免誤導電費成本計算。而台電也應建立差別性計價,工業用電用電愈多,電價愈高,以價制量,民生用電則應盡量維持平穩,現在民生用電變相補助工業用電的做法,並不合理。而台電內部杜絕浪費和管理效率的提升,也是台電改革必要的措施。
電價調整必須植基於正當性與合理性,政府首先要做的是建立一套制度性的電價公式,以公式的正當性來說服社會接受電價不得不調整的必要性,而不是久久不敢動,一動就大幅調整,造成朝野討價還價,大動干戈,平添社會紛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