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文印的擺夷料理讓沉寂的村子熱鬧起來。
圖/曾石南
火把節上,居民高舉火把照天祈豐年。
圖/曾石南
文/周朝
走進博望新村,可以看見手拿水煙筒的傣(擺夷)族老爺爺,這些水煙筒不僅造型奇特,大小也不一,精緻的水煙筒用傣(擺夷)族視為高貴吉祥的竹子手工精製,再飾以銀製煙嘴,非常具有收藏價值。
魯文印的料理一夕爆紅,他除了積極打造生態步道外,也從家鄉傳統挖掘出更多創意。像「火把節」,原本是中國大陸雲南地區,許多少數民族(彝族、白族、哈尼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共同的傳統節日,尤其以彝族為主,視其為新年佳節,一般在農曆六月舉行,又稱為「星回節」或「東方狂歡節」。
魯文印說,一九六一年時,這項彝族傳統節日,隨著滇緬邊境義胞流傳到台灣,後來演變為「清境火把節」,主要以「薪火相傳」為義涵,除同樣由居民高舉火把,照天祈年,除穢求吉,並象徵部落團結齊心,延續異域孤軍堅苦奮鬥的精神外,更希望結合仁愛鄉原住民與合歡山新移民文化,在清境「霧上桃源」,共創和諧美好的台灣新故鄉。
火把節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節,最為隆重和富有代表性,往年清境的火把節,都是依照傳統在每年農曆六月間舉辦,最近幾年,配合清境觀光季,延後改在十至十二月登場,以銜接合歡山雪季,成功帶進大批人潮。
目前,博望新村內共住有三十多戶人家,魯文印發起成立的社區發展協會,配合社區整體營造發展,蒐集整理相關歷史資料,集中陳列在活動中心,為保留這片「人間仙境」努力,近年來,有許多近代史研究學者,都曾到此蒐集文史資料及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