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引發民間議論,朝野對立數月。民調顯示,高達六成三民眾希望國、民兩黨主席辯論。馬英九、蘇貞昌因而接受戰帖,比照前年雙英(馬英九、蔡英文)辯論ECFA的模式,「馬蘇辯論」可望在九月上演。
同時間,民進黨八年執政研討會登場,兩岸政策議題成焦點。獨派大老辜寬敏表示,民進黨最差的就是兩岸政策;與會的財經專家謝金河意在言外的說,「八年過去了,只能緬懷往事。」馬總統智囊趙春山與會,直言民進黨兩岸政策「對執政沒有準備,也沒有戰略目標,執政八年一直沒辦法擺脫意識形態困局。」
不過,民進黨的意識型態並非沒有調整,三年前簽訂ECFA時,民進黨指責政府「賣台」,這句「口頭禪」這次沒有提出,可見民進黨已知道兩岸交流的大趨勢無法擋,扣帽子只能證明自己的無知。
兩岸服貿協議之爭,焦點集中在對本土產業衝擊;但這次開放的六十四個項目中,有二十七項是四年前簽署ECFA時即已開放的,包括中藥商在內的業者,三年來對開放的衝擊「無感」,顯見部分產業的反彈可能尚缺理性思考。
立法院已辦過四場服貿協議公聽會,主管機關也向業者舉行過多場說明會,甚至到各大廟口開講,但參加民眾極少。很多民眾不了解協議內容,卻表示反對,這種情形在歷次經貿談判都可見到。
開放本來就是有得有失,但經濟向來不能閉關自守,面臨開放帶來的競爭壓力,業者唯有產業升級,才能擴大事業版圖。
這樣的例子在ECFA或與他國的經貿談判後不少。以裕隆汽車為例,政府保護數十年,始終止於代工層次,品質常遭消費者詬病;但在政府開放汽車產業後,被逼轉型、升級,不但市場占有率上升,如今更自創品牌,外銷國外及大陸。可見開放是必要的陣痛,終能開花結果。
當年大陸因鄧小平的開放政策,才有了今天的經濟強國崛起;大陸有廣大的內需市場可以支撐部分產業,台灣沒有這樣條件,唯有經濟交流、擴大出口,才有機會重回「台灣錢淹腳目」的榮景。
關於馬蘇辯論,民進黨強調,蘇貞昌是律師出身,辯才無礙。但政策辯論不是學生的辯論比賽,不是比口才。馬蘇辯論應是資訊透明化的過程,藍要挺服貿,綠要反服貿,都必須拿出立論依據。
馬蘇辯論不論誰輸誰贏,只是個「參考」,最終還是要立法院通過。立法院長王金平日前指責行政部門「專擅很要不得」、「觀點狹隘聽不進外界意見」,認為會阻礙國家進步;未來立法院審查服貿協議、貨貿協議,需要「協商先談妥,才能走下去」。
王金平表示,服貿協議和當時的ECFA很像,同屬一般備查案,他多次提醒行政院要注意和立法院的溝通。但政府究竟是與在野黨主席辯論重要,還是和立法院溝通重要?當然都重要。但兩黨主席辯論後,不論誰輸誰贏,大家都不要太在意;因為辯論的目的,在於說明政策。希望辯論說清楚,大家聽明白,再做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