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稅實施迄今已二年,財政部委託智庫提出檢討報告指出,全國超過六十六萬人持有三間以上房屋,顯示囤地囤房現象嚴重,若無奢侈稅,全國平均房價至少漲百分之十。當初推動奢侈稅,目的是抑制投資炒作;正本清源之道是按實價課稅,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落實居住正義;在實價課稅施行前,奢侈稅不宜輕易廢除。
中華財政學會提出奢侈稅檢討報告指出,自奢侈稅施行以來,房市量縮價穩,短進短出的投機炒作減少;在目前利率極低的情況下,房市炒作情形仍然存在,因此,奢侈稅有繼續施行的必要。
報告指出,奢侈稅施行二年一個月,累計稅收八十六點六億元,其中,來自不動產約五十七點五億元,小汽車二十八點七億元。比原預估每年一百五十一億元稅收落差巨大。研究建議,未來朝延長課稅年限、對買方課稅並擴大適用範圍改進;但不動產業者強烈反彈,主張奢侈稅必須限期落日。
檢討奢侈稅的存廢,必須先看國內不動產市場是否存在有投機炒作情事,如果炒作依然嚴重,奢侈稅即不宜廢除。
二年多前,財政部研議奢侈稅時,多位學者批評開徵奢侈稅無法達到居住正義的目的。由於國內不動產持有成本非常低,口袋深的炒家可輕易熬過二年再轉手,如此就不會被課到奢侈稅。二年下來,實際奢侈稅收比財政部估算短少了六成多。
這項報告指出,奢侈稅施行前後,除了台北市房價小跌之外,其他四大都會仍然上漲。不過,依國泰房地產指數,台北市第二季成交價每坪八十六萬元,再創歷史新高;其他如台中、台南與高雄等都會區成交房價亦皆創歷史新高,顯示奢侈稅對抑制房價並沒有發揮作用。
房仲業者反映,由於預售屋不在奢侈稅課徵範圍內,使炒房資金大筆流向預售屋。從新竹、青埔到台南,投資客在簽約前就轉手,先賺一筆價差,同時炒高房價,如此一來減弱了奢侈稅的效果。
在寬鬆貨幣政策與極低的利率下,僅靠奢侈稅來抑制房市投機炒作,能夠發揮功效有限。看亞洲其他國家的作法,如新加坡為抑制房市投機炒作,把不動產印花稅的課徵延長至四年,亦即四年內轉手者會被課稅;香港進一步對非永久居民及公司買家課徵百分之十五的額外印花稅;南韓則針對短期移轉或賣第二棟房屋者,加徵最高百分之七十的資本利得稅。
相較於其他亞洲國家,我國的奢侈稅內容頗為陽春,對房市的衝擊僅限於二年以內轉手的交易,且把非都市土地、農地等排除,想要達到完全抑制房市炒作,確實力有未逮。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呂秉怡認為,這樣的奢侈稅像是暫時的退燒藥,根本作法是推動實價課稅與資本利得稅。
馬英九總統於連任之際,落實居住正義的口號喊得震天響。由於明年即將舉行七合一大選,各界認為進一步推動實價課稅,希望愈來愈渺茫。奢侈稅雖然成效有限,卻不宜輕言廢除,現階段應該做的是對相關缺失加以檢討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