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發展成一門藝術之後,原本篆刻家是從古印裡尋找適合的字體入印,稱為印中求印。
到清朝乾隆年間,金石大家鄧石如先生,不甘刻章字體受限於古印之中,於是向外發展,開始以漢碑額的篆字入印,甚至還參用了「祀三公山碑」及「禪國山碑」上的文字,從此「印外求印」開拓了印章的視野。
接著趙之謙又採用了詔版、鏡銘、錢布等上面的文字;後來的篆刻家更取茲益廣,使得篆刻藝術更顯多采多姿。

關於印外求印所參用的文字略述如下:
◎甲骨文 :
殷商時期刻在牛骨或龜甲上的占卜文字,因是用刀刻,故用來入印相當適合。
◎金文:
早於古璽,鑄刻在青銅器的鐘或鼎上的一種文字。金文起於商代,盛行於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字。因鑄刻於鐘鼎之上,有時也稱為「鐘鼎文」。
◎石鼓文:
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文字,吳昌碩擅長用這種字體入印。
◎陶文:
清末山東出土齊魯陶器上,都印有製器人名里氏,外加框格,有點類似古璽,但因印於陶器上,經過窯燒,文字別饒趣味。
◎詔版:
古時帝王下詔書,將詔書內容刻在金屬版上稱為「詔版」。可以存垂久遠。
秦詔版刻字,風格大體近於東巡刻石,但是因為金屬的堅硬性質,鐫刻時曲圓婉通的筆調已經走樣,不及石刻、木刻那樣流暢,但仍不失為學習秦篆的珍貴資料。
秦代度量衡等器物,上面都刻有「廿六年詔」及「一世詔」,還有特製的詔版,這些文字都不是標準的篆書,但率意中有另一種跌宕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