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悶經濟注入活力

曾乃強 |2013.08.10
1418觀看次
字級

影響兩岸服務業發展的服貿協議,是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續協商之一,為了消除貿易壁壘,雙方針對各自的市場開放範圍進行談判,目的在於降低雙方市場進入障礙、提供便利化措施等承諾。但自簽署服務貿易協議後,社會上正反兩面聲音不斷。觀察此次爭議,最大癥結點在於事前溝通不良,經濟部為此跳出喊話,表示將積極輔導有意赴大陸拓展的服務業業者,以消弭各界疑慮。

小本生意 不堪一擊

在兩岸服貿協議中,我方對大陸開放金融、醫療及旅行社等六十四項服務業類別。大陸對台灣開放的項目,則包含電子商務、金融、文創、海陸空運輸、醫療、電信和旅行社等八十項,超越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入會時,承諾開放的服務市場。

特別在金融業和電子商務的市場開放上,為競爭激烈的台灣金融業,進一步拓展新市場;台灣商品也將能掌握行銷大陸的通道,為商品出口增加動力。有分析師認為,這可望為台灣的「悶經濟」注入新活力。

有流通教父之稱的台灣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徐重仁認為,開放陸資來台投資服務業對台灣服務業衝擊不大,因為台灣服務業有一定的深度與競爭力,不怕陸資來競爭。

台灣工商各界對此高度關注,擁有多家台灣知名餐飲業客戶的勤業眾信會計事務所總裁陳清祥指出,台灣有許多特色餐飲業者,若想登陸就必須要標準化、有快速複製的條件,「很多其他國家成功的經驗,多半都與開放有關。」

然而,大陸對台灣開放服務業雖多於台灣對大陸開放的類別,但大陸所開放的服務業中,有二十八項卻是目前台灣尚未開放陸資投資的專案。

在這二十八項專案當中,涉及民眾日常生活食衣住行,生老病死等各項小型服務產業,引發外界極大反彈。為此,七月底立法院首度舉行服貿協議公聽會時,還有民眾因抗議而掛彩。

桃園縣燙髮美容業職業工會理事長楊文通表示,美容美髮業多屬小本生意,開放大陸來台投資後「不堪一擊」,明確表態反對,呼籲政府三思。

此外,知識界、藝文界也發表共同聲明,呼籲立法院應就開放的每一個產業,個別依照法定程序召開公聽會,行政部門也應依立法院逐條逐項的修改結論,重啟談判。

爭議主因 溝通不良

原本預計相互開放市場後,將可促進大陸企業來台投資,並創造台灣就業機會的一樁美事,卻因政府在事前未充分與業者及民眾做溝通,事後所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中經院)所做的效益報告又不如預期,因此,產業界齊聲反對。

兩岸簽署服貿之前,協議內容、要開放何種產業、開放程度為何,政府方面皆未主動提出說明,產業界只能靠著媒體拼湊了解服貿全貌,是爭議的主要原因。

根據《天下》雜誌披露,台灣所開放的六十四項服務業中,有十八項牽涉的就業人口高達二百八十五萬人、新台幣十四兆元的產值。這十八項談判過程中,卻僅由經濟部商業司十八位基層公務員負責。經濟部代表產業界談判的正當性,令外界相當質疑。

對此,行政院長江宜樺七月二十七日公開表示:「政府在簽署之前與各位溝通不夠,我感到很抱歉,承諾日後若涉及相關簽署事宜,會做好溝通工作。」

除此之外,經濟部委託中經院研究的兩岸服貿協議對產業影響評估報告,雖指出有正面效益,但幅度不甚顯著,原因是兩岸目前開放程度仍有限。

中經院認為,服貿協議生效可帶動台灣十年後國內生產毛額(GDP)增加九千七百萬至一點三四億美元,成長率僅百分之零點零二五至百分之零點零三四,被外界嘲諷「只增加統一超商一周的營收」,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則稱這些數據「稍嫌保守」。

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認為,中經院所稱的新增近一萬二千個就業需求,是假設在「充分就業」的前提下、也就是沒有任何人失業所得出的數字,「這個假設非常荒謬」他說。

官方喊話 輔導業者

對此,經濟部長張家祝說明,市場開放後有多少行業或人員進出都是不確定因素,服貿協議效益雖不如預期,但兩岸簽署相關經濟協議,是台灣與國際接軌重要步驟,後續也將委託外貿協會和商發院,輔導想赴大陸拓展的服務業業者。

誠然,在自由貿易的風潮之下,市場互相開放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台灣部分產業將可利用大陸廣大的市場拓展據點;同時,受影響的行業,則能趁機轉型升級。

但若以此次簽署協議的產業界反應來看,政府除有必要在談判之前,善盡溝通之責,日後更應具體落實執行輔導機制,協助赴大陸的台灣業者排除障礙、促進產業升級,以迎接大陸產業赴台的挑戰。

服貿開放電商市場 

PChome、東森搶頭香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為拓展大陸電子商務市場開啟大門,台灣知名網路家庭(PChome)、東森也將成為簽署服貿後,首批赴大陸投資的電商企業。

根據服貿協議的規定,台灣電商業者將能在福建設立股權達百分之五十五的合資企業,對中小企業至大陸拓點有很大的利基。

誠如陸委會副主委林祖嘉上月底參加台灣經濟學會主辦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利弊研討會」指出,即使只在福建開設網路購物網站,全大陸都可利用這個網站購買台灣產品,「有利於中小企業登陸。」

其實早在今年七月初,PChome董事長詹宏志就透露,在服貿協議簽署後的第一時間,PChome在美國、日本與南韓的合作夥伴就紛紛探詢,可見協議引起國際商家的注意。

新華社援引詹宏志說法指出,將申請ICP(在大陸提供網路訊息業務必備的營運商證照)經營許可,謀求「登陸」發展。他強調,台灣未來有可能成為全球電子商務業者進入大陸市場的「綠色通道」,服貿協議對電子商務而言,是重大的突破。

東森集團總裁王令麟表示,已決定在福建廈門設立「東森全球電子商務公司」,爭取兩岸服貿協議生效後的首張台資ICP執照。

王令麟分析,透過電子商務平台,台灣目前每月銷往大陸平均約二十萬件、約新台幣三億元的商品;台灣則是從大陸每月平均購買約六十萬件、約新台幣九億元產品,相當看好兩岸服貿協議帶來的商機。

王令麟說,東森會以十四年無店面零售商務及虛擬通路零售經驗,帶領台灣中小企業共同前進大陸電商市場。同時,還將與廈門象嶼集團進行資源整合,進軍全球華人零售市場。

據悉,籌畫中的東森全球電子商務公司,將由東森子公司上海東企與大陸象嶼集團共同出資,金額大約是人民幣五千萬元至一億元左右(折合新台幣二點四億元至四點八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兩岸業者近年來已陸續展開在電子商務領域的互動與合作。例如淘寶網去年底在台灣已逾五十萬註冊用戶。此外,淘寶網還透過「台灣商盟」幫助台灣業者開拓大陸市場。

蘇寧易購進軍生鮮網購

提供台灣業者營運範本

兩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後,台灣電子商務業者可以赴大陸投資。與此同時,大陸知名電商網站「蘇寧易購」宣布跨足生鮮網購事業,其不斷轉型升級的電商服務產業,為台灣業者提供相當良好的範本。

蘇寧旗下的電子商務平台「蘇寧易購」自二○一○年上線營運後,一直有創新作為。「進軍生鮮」是今年蘇寧易購拓展電商事業的最大亮點。

新浪科技引述蘇寧易購內部人士透露,許多電商企業想進入生鮮網購均以失敗告終,因此,蘇寧在進入生鮮品類時做了很多準備工作。

在目前的電商領域中,3C家電、服裝及化妝品等產品的競爭相當激烈,生鮮則是許多大型電商平台尚未或即將跨足的領域,關鍵點在於必須克服物流及成本問題。

近期,沃爾瑪旗下電商網站「一號店」在上海宣布,繼今年四月初進軍生鮮品類上線「一號果園」後,一號店自營蔬菜也已正式上線,銷售範圍已覆蓋整個上海地區。

另一家大型電商網站「天貓」也在七月正式對外宣布嘗試生鮮冷凍物流鏈,初期將為「水果生鮮」提供服務,配送範圍涵蓋北京、上海廣州與重慶等二十六個網路購物熱門城市。

發展生鮮電商面臨的主要難題是冷凍物流鏈。據悉,蘇寧易購先期將與具備冷凍物流鏈服務能力的物流公司合作,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未來蘇寧易購可能自行建設冷凍倉庫及物流配送體系。

此外,發展生鮮電商另一最大難題是售後退換貨的問題。許多消費者購買生鮮商品後,消費者可能不滿意生鮮的品質而退貨,造成營運成本上升壓力。

蘇寧易購提出的對策是,消費者在線上下單後,除了透過傳統貨運獲得商品外,也能至生鮮提貨點現場驗貨、自行提取生鮮貨物,讓消費者自行把關生鮮品質,企圖打造電商新藍海。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北京暉邑零售商管理諮詢公司首席諮詢師劉暉認為,生鮮電商的競爭很大,除了實體賣場,由於便民的傳統市場離社區較近,也成為生鮮電商的勁敵。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