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絕跡半世紀的狂犬病突然又現身台灣。隨著台灣提高警戒,證實的案例不但從東部到西部,從山林到近郊,從鄉村到都會,人們也逐漸恐慌失常。在恐懼中該如何面對這個大多數人沒有對應經驗的傳染病,正反映了人性與人心。
雖目前發現染病的案例多是鼬獾和白鼻心,少見貓狗染病,但是由於被稱為狂犬病,讓許多人見犬生懼,也就有許多的言行模式,正照見人對動物的態度。
第一類反應,雖然目前疫苗短缺,無論衛生所或獸醫院都很搶手,許多人急著抱著寵物貓狗不計代價搶打疫苗。這些人視這些動物如家人,愛心可感,但是家中寵物受傳染的機率較小,疫苗如果用在更迫切需要的第一線或林野中,防治效果將更好。
第二類反應,雖然流浪狗不一定就有染狂犬病攻擊人的危險,但是最近各地都發生撲殺流浪犬的案例。更有甚者,宜蘭縣就有縣議員在議會主張,「應儘速大規模捕殺流浪犬,必要時用射殺也沒關係」。這種為了自身的安全不惜犧牲其他生物生命,即使這些流浪犬並無攻擊人的行為,也並未證實染病。這種反應過度「動物恐慌症」,視其他生命如草芥,不尊重生命的態度殊不可取,也應予譴責。
第三類反應,對貓狗拒而遠之,如台中市政府原來因為狂犬病的新聞,而停止貓狗認養和民間餵養流浪犬的活動,引起動物保護人士和網友批評,這是因噎廢食的過度反應。
第四類反應,如台南市政府了解狂犬病的流行情況,疫苗施打的比例,判斷不會有大規模流行的危險;因此宣布不加強撲殺流浪動物,也不中止動物認養活動,這是理性而務實的做法。防疫局建議流浪動物打完疫苗就不致染病,然後就地野放,既不濫殺動物,也不致於驅趕流浪動物到林野,反而增加交叉傳染的機會,擴大疫情。
根據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公布狂犬病病毒序列分析,發現病毒雖和中國大陸狂犬病毒株相似,序列已自成一群,且在台灣不同地區都發現接近的病毒,顯示狂犬病病毒已經潛存台灣一段時間了。要不是偶然的機會發現證實,台灣可能還以為狂犬病是台灣絕跡的傳染病。台灣民眾其實不必恐慌,因為我們可能與狂犬病共存了相當的時間,並未大規模擴散流行,且全球大多數國家都仍列狂犬病疫區,大家也都生活如常。
現在台灣已啟動了狂犬病防疫機制,未來疫苗整備和施打將逐漸上軌道,疫情控制從山野優先到城郊。人們只要以平常心依照衛生單位指示,不必要撲殺動物,也不需要棄養家中的動物,不必刻意拒其他動物而遠之,也不必搶打疫苗。
狂犬病重現,為台灣上一課很好的生命教育。平時許多人主張民胞物與、眾生平等,但是在危機恐慌中,人類是如何思考看待動物夥伴?狂犬病是一面明鏡,它照見許多人與其他動物的關係,既堅韌又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