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聚集凱達格蘭大道的白衫軍被稱為是成功的群眾運動,備受國內外媒體關注,政治社會學者所稱許,也為朝野政黨所重視的一股公民力量的形塑。
此次行動是「一九八五行動聯盟」號召,由三十九名網友扮演關鍵性角色,聚集網友力量,展現出台灣公民最大的行動力,要求政府重視洪仲丘之死所引發的種種問題。
何以一名士兵之死在三十天之內會串連二十萬人聚集於凱道,整個過程,值得關注與省思。尤其政府部門更要理解整個活動背後的社會意義,不可單純的把它認為只是洪仲丘單一事件,是民眾的情緒無處宣洩的反應而已,認為只要洪仲丘案件告一段落,自然就會落幕。
近年來,台灣各地仍有各種群眾社會運動:文林苑、大埔拆遷案、反服貿、反核四等,皆是民眾想透過群眾力量去表達人民的權力與意見。這些群眾運動有些是民眾自主發動,有些是相關團體凝聚而成,有些則是政黨策動組織動員而來。
無論是何種形式?何種議題?何種團體?皆顯現出台灣民主不同意見與聲音之訴求,這是一個民主國家正常現象,也是民主國家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力。然而此次「一九八五聯盟」所號召的凱道運動,所呈現的意義與內涵是和以往凱道群眾運動有很大的不同。
此次的活動沒有過多政黨的色彩、沒有實際組織動員,只是透過網路的連繫,將虛擬的網路公民運動,實際展現於真實的群眾運動中。是前所未見的公民力量引爆。固然洪沖丘事件是個導火線,但如何引爆出如此巨大的力量,未來是否會有類似的公民運動再發生,值得政府好好的省思。
三十九人的不平之鳴,透過網路的發聲,讓萬人按讚來支持其理念與訴求,政府當初並不重視這些網友的聲音,直至首次的四萬人聚集方震憾政府的重視。媒體擴大報導,網友們也在網路上相互串連,彙集一股不可知的民意等待政府的回應。
無奈政府的處置與事件發展並不能因國防部長下台和案件起訴為大家所接受,最後終於在凱道以聚集二十萬民眾展現實際公民力量。這是民意?民怨?還是民意與民怨的結合?是單一事件的發展?還是長期台灣政經社會問題的結合?是虛擬網友聲音的轉換?還是真實民眾心聲的吶喊?都值得進一步去探討與了解!政府更應明白,今日人民的不滿根源仍在經濟,多年的所得下滑,而貧富懸殊日甚,展望未來,就業日困,所得尚不足以糊口,而通貨膨脹,看不見國家和個人的遠景。若無法改善,日積月累,終有爆發之日。
此次活動最為人所稱許的是超過二十萬群眾運動,能夠理性和平的結束,可以看到民眾情緒的激動處,卻沒有不理性的衝突;井然有序的聚集與離場,足以成為台灣民主群眾運動的典範。
群眾社會運動是民主社會的正常現象,問題不在於多少、大小、對錯,重點應在於人民的聲音,政府是否聽到了,是否有立即的因應,更為重要的是政府在修改任何法令及制定或執行政策時,能否先想到民意為何?不要等到民眾走到街頭時變成民怨時,再來想解決問題的方法,可能已錯失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