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移民行政特考,錄取的移民官中,有一位來自印尼的外籍配偶汪慧玲,她來台十三年,能說一口流利中文,是首位考上公務員的外配。外配擔任公職,汪慧玲不是第一人,前年,來自多明尼加的外籍配偶蕾妮絲獲推薦,擔任台北市東門里第十六鄰的鄰長。
相對於外配,陸配受到更多限制,拿到身分證要六年,而不是外配的四年,參政權更受到種種限制。在民進黨執政期間,認為應該限縮參政權,否則陸配未來將對選舉結果產生變化。
今年五月立院內政委員會就陸配權益舉行公聽會,民進黨認應「身分從嚴、生活從寬」,不願放行修法。台聯黨團更提出各種限制,直指陸配受共產主義影響,有侵犯台灣主權企圖;若過於容易取得參政權,將對國家安全產生不利影響。
參加公聽會的高雄市「新移民社會發展協會」理事長湛秀英對陸配的限制相當不滿,泣訴「大陸配偶不是敵人」,「不該成為政治的犧牲品」,她們來台是愛情感情的融合,不是為了竊取機密。「台灣是個美好國家,但過多政治因素破壞了原有美感」,許多陸配在台灣生活、生子,這個社會應接納這些「自己人」。
其實陸配早已視台灣為第二故鄉,強調「新舊住民一家親,攏是一家人」,很多人擔任義工。今年六月出版的一本書,紀錄二十年來陸配在台灣的遭遇,訴說他們融入台灣社會的心路歷程。
有陸配說,「身邊出現很多用心幫助我的人,我覺得台灣是一個有包容心、寬容心,給我們很多機會的地方;也希望不管遇到什麼問題,多一點包容、寬愛,好好的在這邊生活。」
在兩岸政策上,高雄即使是比較保守的地方,一位住在高雄的陸配說,來高雄多年已視其為第二故鄉,剛來台灣的種種不適應,在家人的包容與愛護之下,已融入這裡的環境。
「中華兩岸婚姻協調促進會」創會會長黃江南認為,身分從嚴就是一種歧視。他說,民進黨擔心陸配影響選票,但陸配不一定把票投給國民黨,如果民進黨對陸配好,陸配也會投票給民進黨。他指出,陸配政治意向愈來愈明顯,有些因認為國民黨占多數,卻無法讓《國籍法》修法通過,認為國民黨懦弱,轉而支持民進黨。
現行《國籍法》對移民歸化規範了很多不必要的阻礙。如台灣人取得他國國籍,並不會被要求放棄國籍,對欲歸化台灣的新移民卻作此要求,顯然是雙重標準。世界上多數國家如美加英法等國,都承認或默許雙重國籍。
此外,許多先進國家對「生來取得」及「歸化取得」公民權者的參政權並無差別待遇。但台灣,歸化者雖於拿到身分證後即有選舉權,但被選舉權卻需等待拿到身分證十年後才能行使。
國籍與身分歸屬影響個人權益至深,但《國籍法》卻存在諸多人權闕漏。台灣早已是多元族群社會,不但外配應享公平待遇,陸配更不應成為政治犧牲品。
陸配已經組黨,名為「中華生產黨」,有三萬二千多名黨員,陸配比例占七成,正與國民黨談條件,爭取一名立委席次進軍立院,爭取權益。希望能正面看待此事,畢竟她們已是「自家人」,不是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