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電】「生態遇到的問題,不僅是行為的問題,更重要的,還是文化、心靈,是態度、信仰的問題。」素有「儒學飛人」之稱的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美國社會科學院院士杜維明日前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上指出,生態問題之所以難以處理,是因為人的心靈及其內部關於生態智慧的資源不足所致。
「在生態環保的大問題下,數據不一定是信息,信息不單是知識,知識不一定是智慧,我們更需要智慧來對生態問題進行全面的理解。」杜維明表示,除了個人本身問題外,處理人和社會的關係,同時更要處理人和自然的關係。而在傳統中國的學術界,以及基督教、回教等還探討人和天的關係。
杜維明說,在人們的心靈深處,要重新反思「人定勝天」的鬥爭觀,不然一定會造成破壞。因為在農耕文明時代,人們對自然抱有某種敬畏之心,工業革命後,人們這種應有的敬畏之心淡漠、甚至消逝,開始無節制地向大自然進行索取、征服,於是就帶來種種的生態災難。
「儒家很早就有敬天、畏天的觀念。」杜維明認為,自然是有破壞力的,在老的傳統觀念中,有「天生人成」的思想,天是創造,但人有責任將天的創造轉化成人存活的資源,人和大自然連為一體。
他說,人有責任來開創有利於人長期發展的環境,這個責任是和天合作的。第一,人是觀察者,人的觀察應是全面的;第二,人是欣賞者,欣賞大自然的美;第三,人也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能主動地「參天地之化育」。而人參加了天地宇宙轉化的過程,因此也有資格說,人是一個創造者,儒學認為的「天生人成」,就是在對天的敬畏基礎上創造出來的。「自然不是祖先存給我們的財富,而是無限的後代要求我們善待保護有限的資源。」杜維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