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一個清淨安全夢想
由於中國空氣汙染嚴重,有關空氣處理、灰霾清洗等解決方案是大陸民眾目前最需要的,因此,北京召開國際環保展,吸引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五百家企業參展,圖為展覽上打出的醒目除塵廣告。圖/中新社
許一個清淨安全夢想
生態文明國際論壇也一樣熱鬧,除了講座,還有生態產品(技術)博覽會,包括自然生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態建築和生態文化四個展館,光是大陸本身就有二十二個省區市二百六十多家廠商參展。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生態」、「環保」是中國大陸目前最夯的議題,來自全球四千多位相關專家、學者,參與於貴陽舉行的「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討論如何能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下,貫徹節源與環保政策。
誠如前中國國務委員戴秉國在媒體採訪時說,中國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國際上有許多理念值得我們重視,比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環保從孩子抓起,從身邊做起,從每個人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做起』等。」他想告訴民眾,在不少國家,建設生態文明不僅是政府的事,也是企業和個人的責任,「中國絕不能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這種方式代價太大。」他說。
民眾參與是關鍵
論壇也邀請來自台灣、香港、澳門六十多位大學校長、專家、學者參與生態教育論壇,為正處於經濟發展,汙染卻頻傳的中國大陸提供生態教育的實踐智慧。台北市副市長丁庭宇在論壇中說,「環境保護愈早做愈好,生態文明發展愈早意識到愈好。」他以台北市垃圾處理的發展過程,說明在城市環境保護中政策的制定和公民參與非常重要。
丁庭宇說一九九七年,台北市開始實行不亂扔垃圾、垃圾不落地,由垃圾車統一回收;二○○○年,台北市開始徵收垃圾袋費用,這個方法有效減少垃圾量,也改變民眾的生活習慣。
他以數據做佐證:一九九九年,台北的垃圾回收率僅為百分之二點四;二○一二年,台北市垃圾回收率為百分之四十八,做到零掩埋,有兩個曾經是垃圾掩埋場的場所已變成變身成為觀鳥生態公園和滑草場。
丁庭宇說,台北市環保進步的關鍵在於市民的高度參與,民眾願意節省買垃圾袋的錢,就會讓他們更願意花心思在垃圾回收再利用上,也讓民眾更有意願使用可回收利用的物品。除此之外,在學校舉行戶外教學,讓小學生參與了解如何保護翡翠水庫,了解保護生態需要每個人參與,只有共同維護才能塑造台北的好環境。
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長黃志光則舉香港的例子做分享。他說,良好的法規制定是香港自然保護的最重要條件。他們針對香港物種的調查建立知識庫,還出版多種刊物增加民眾對香港物種的了解,透過講座、演講、展覽、戶外考察等活動,擴大學生視野,讓學生參與生態保護。
澳門環境保護局長張紹基則說,澳門也會讓中小學生進入澳門生態保護區做實地學習,「澳門的地理條件使得澳門更看重與區域間的合作。」
多頭馬車難管理
台灣的全民參與,香港的制定法令,目前在大陸,卻似乎起不了關鍵作用。就像中新社報導大陸環保部長周生賢日前發出的感慨:「我聽說世界上有四大尷尬部門,中國的環保部就是其中之一。」報導中說,如果碧水藍天的「美麗中國夢」,背後的現實卻是「牛奶河」、「霧霾天」、「毒土地」,這不僅是環保部門的尷尬處境,也呈現出環保在中國的尷尬狀況。
最尷尬的狀況就是「多頭馬車」問題,周生賢說,「水裡和陸地的不是一個部門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也不是同一個部門管」,意思是當有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問題,是由國家發改委負責;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空氣汙染則由環保部門負責;海洋汙染歸海洋局管,陸地汙染則由環保部管理。而且光是地下水汙染防治,就橫跨三個部門:「國土資源部」負責監測;「水利部」負責指導地下水的水量、水質監測;「環保部」負責擬訂並監督實施地下水汙染防治規畫。
除了橫向權力交錯,縱向管理,每一級環保部門要受同級政府與上級環保部門的「雙重監督」,實際執行則以地方政府為主,當人力、物力、財力均受制於地方政府時,中央自然無法指揮。
看來,除了政策宣示外,大陸在環保的實際執行上還有一條漫漫長路,但只要開始做,永遠不嫌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