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函臻舌粲蓮花推銷自己,英文一把罩。
圖/時報文化
Regina這英語名字挺特別的,是林函臻從翻譯機裡選出來的喔。抱著「學好英語」和「不可浪費學費」的想法,她十四歲前進美國波士頓,嚴重語言障礙使她上課幾乎每個字都需要靠翻譯機翻譯,到了二十來歲找工作面試時,卻居然能劈里啪啦講著英語、向主管舌粲蓮花推銷自己。「回頭想想,環境固然可以影響語言學習的成效,可是最大的原因,還是得靠自己的努力。」
這位正妹說,一般學生總以為能把英語文法、字彙學好,已經很有成就,對於發音似乎不大重視。「畢竟連基本的英語文法、字彙,老師都沒有時間仔細教給我們了,遑論把英語講得接近美國人腔調,根本無法多求!只要學生的發音過得去,老師就謝天謝地了。」因此,老師們不會多做些什麼,好讓學生的英語發音更標準。
Regina強調,所謂的「台式英語」不是不好,台灣人的發音自有溫暖之處。每一個國家的人講話腔調各有不同,英語就有英國腔、美國腔,甚至還有澳洲腔,更別說三個國家裡東西南北的地方腔調了。「即使是美國,南腔北調就大不相同,東岸跟西岸的發音也各有特色,甚至可以從發音就猜出來這個人的家鄉是哪裡。在台灣,不也是分北部台語以及南部台語嗎?」
所以,只要是聽得懂的、可以溝通的英語,Regina認為就是好英語!但若能藉由一些簡單的小訣竅,讓自己的發音更接近外國當地的標準發音,不是更能達到完美溝通的目的,也更能給對方留下良好的印象嗎?
留學九年來,Regina經常把注意力放在聽別人如何發音。「我的親身經歷是,不論是發音發得特別標準或是發得不夠標準,都是很好的教材,都能夠讓我比較、研究,並找出接近標準發音的技巧。」Regina讀的不是英語本科系,也不是教育科系,只是個美國留學生,被丟到陌生環境裡自我督促學習,並積極努力想要讓自己的英語發音能夠說得既道地又標準,慶幸有了一些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