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 從心出發

李碧華 |2013.06.08
819觀看次
字級

新舊交融,將傳統賦予現代時尚,這是當今文創的基本概念,代代相傳的手工藝歸屬文建會十五項文創的旗鑑類別,對時代淘洗更無法置身事外。在歷史光譜中,台灣工藝家的確各展所長,以光陰累積深度,用才情彰顯厚度。

也許觀察家難免感嘆,經濟活動與產業發展還停留在舊時代,無法提供相應的舞台,產業轉型近乎停擺。但,工藝家聚精會神的專注身影,百年來卻未曾改變,「不同時代有不同作品,在台灣生活史留下刻印的他們,有的堅守傳統,有的力圖創新,企圖在日新月異中擦亮台灣製造。」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許耿修說,這塊金字招牌,歷經繁榮與凋零,活化與再生,持續往前行進。「工藝研究所的任務,就是連結傳統工藝師與現代設計師,協助業者研發、改進品質,增進競爭力。」

許耿修說,台灣工藝包括竹、陶瓷、玻璃、金工、玉器、紙、彩繪、漆器、染布、織布、刺繡、紙張和草編等十餘種,時尚與工藝技法合譜記憶中的美,不因時代變遷而褪色。「美學的水平來自在地生活的感情及人文藝術的涵養,街巷就可以成為美術館。」

時光輪轉,投入手工藝產業的老工匠逐漸凋零,改由設計師上陣,無論那一世代,都為工藝演變提供獨特的美學貢獻,關起門來單打獨鬥既不符潮流,品牌更不再只當一個LOGO,「誠於中,形於外」的個性才是關鍵。許耿修說,台灣是多元融合的移民社會,從原住民到漢人,從荷蘭統治、日治到二次大戰之後,各族群帶著家鄉工藝匯集台灣,從生活器物逐漸發展成藝術的一部分。

至於競爭力,台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會林磐聳理事長以法藍瓷模式來舉例說,原創在台灣,生產在江西,行銷在海外,三條線緊密相連出微笑曲線,使法藍瓷得以揚名國際。「傳統老工匠埋首創作,只是個體戶經濟,區塊又分散,變身中小企業都有困難,何況能拿到政府資源而發揚光大?深度也許有餘,但規模都稍嫌不足,通路就受到阻斷。」

如果不貼近市場,就會曲高和寡,楊英風美術館館長王維妮也視當今文創為「慘」業,「有個朋友充滿理想開琉璃店,二十幾家門市已收得差不多了。表面浪漫美麗,經營卻是如此慘淡。」所以,美麗的創意靈魂外,更要實際探向市場需求。文創法通過後,政府也釋出誠意的撥了一百億元來大力推動,這預算不算少,工藝家應運用這機會,從其中找到創新的力量。王維妮強調,未來無框限,工藝美麗靈魂隨時可再生,創作既有的執著是讓台灣精品發光的原動力。

「如果不愛,怎可能一輩子熱切擁抱?」她說,執著之餘要轉變思考模式,先看見生活細節所蘊含的文化資源,進而貼近市場,運用跨產業、跨領域的力量,靈活向世界傳達台灣的在地精神,從心出發,打動人心。



發現獨一無二的自己

村上隆決勝關鍵

■日本藝術家村上隆被視為全球工藝產業的典範人物,他說:在世界發現獨一無二的自己,將自我核心與歷史相對比,然後發表出來,這是工藝家的原理。對藝術來說,強烈的獨特性是標準,能否向世界提出前所未有的嶄新,才是決勝的關鍵。他的觀念如下:

一、作品的「觀念」與「概念」才是價值的根源,品牌受到肯定的理由。

二、成功的作品必須要從內心出發,透過創作製造的創意轉化傳達給觀眾,並且能打動人心。

三、吐露出創作者真實的心情,才是作品能夠被接受的重要要素,創作者跟觀眾之間「內心的頻率」交易成立的話,「價值」就會往上提升。所謂的暢銷,是將溝通做到最大化後的成功結果。

四、獨創性必須來自於自身的文化涵養與社會脈絡,「尋找自己的身分認同(identity),將之視為創作動機」是必然的事項之一。

五、正視自己的文化、找到差異與特色,就是能在世界舞台立足的成功之道。不能只在主觀上自我感覺良好,必須建立起客觀上的價值與意義。



活化產業

榮景再現

■男結網,女織布,是台灣早期的原住民生活樣貌,排灣族男子若雕刻技藝精湛,還能在族內享有勇士地位;泰雅族女子巧於編織者更能獲得紋面的至高榮譽,足以顯示,手感的溫度是如何凌駕機器的量產。

大陸先民來台後,器物走進生活,藤竹、藺草與皮革無不延續清末打鐵街 、打石街、帽仔街、竹仔街特色而在台灣生根。

另一方面,與宗教祭祀活動相關的製香、紙錢、紮燈、香爐、燭台、神龕神像雕刻等也隨之興盛。

二次大戰後百廢待興,「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台灣」政策促使手工藝產業躍升為光復初期的夯業,外銷蓬勃,外匯竄升,勞力更是豐沛。十年後,「台灣手工業推廣中心」伺機運用在地物料展現創意,每年輸出產值已高達八百九十九萬三百六十二美元,一片欣欣向榮。

也因此,商人看準商機而引進機器取代手工,關廟竹編、三義木雕、鶯歌陶瓷、新竹玻璃、花蓮大理石、澎湖珊瑚、台北台灣玉等,各領風騷,表現亮眼。

八○年代,台灣外銷工藝產業更達於巔峰,「藤業王國」、「景泰藍王國」、「玩具王國」、「半寶石王國」成為國際認識台灣的入口。只可惜好景不長,時代又再度變革,手工業出口成長趨緩,王國瓦解,風光不再,手工藝頓成夕陽「慘」業。

今昔相比,令人不勝欷噓。所幸近期契機再現,傳統產業活化已列為文創施政重點,政府以預算高達百億元來促動再生的良性循環。台灣工藝研發中心主任許耿修期待「台灣工藝運動」可與全球經濟轉型接軌,以文化和創意為工藝開拓更高附加價值。



唯有動手心才美

顏水龍影響深遠

■台北市劍潭公園旁,有一道大型馬賽克壁鑲嵌畫公共藝術,是台灣手工藝之父顏水龍在一九六九年完成的,細膩傳達出農村現代化的過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許耿修說,顏水龍對台灣工藝歷史影響深遠,他雖一介平民出身,卻能預見未來趨勢,以遠見及宏觀,提升國人美學的涵養。

顏水龍資歷完整,不僅受到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畫風的洗禮,也在霧峰林獻堂的資助下留學法國,學習裝飾性色彩風格,到了人生中段,致力於台灣工藝的振興,有系統地整理分析台灣工藝發展的現況。

「唯有動手,心才會美」、「做中學,學中做」,顏水龍在默默的自我實踐道路上,創立「竹細工產銷合作社」來成功推展台灣竹、草和芭蕉葉等工藝產品,暢銷海外。受聘台灣總督府殖產局顧問後,顏水龍更成立南亞工藝社、三角藺草統制組合等,工藝振興已在全台遍地發芽。

顏水龍生前一再強調,工藝產品應具備適切性、本土性、原創性、實用性四個特色。生產需系統規畫與嚴格品質管制,聯合產銷,統一窗口來避免互相削價惡性競爭。在推廣教育方面更不遺餘力,他創立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前身)與台灣手工業推廣中心,外匯因此大幅成長,工藝教育也深度紮根。

顏水龍與台灣工藝並駕齊驅,影響深遠,至今無人可超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