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服飾--穿著 美麗與雅緻

文/周慧珠整理  |2013.05.04
4011觀看次
字級

文/周慧珠整理  

資料提供/印度—台北協會 

照片提供/印度政府旅遊局

印度人頑強而自信地堅持著自己在服飾上的悠久傳統和審美習慣,並不無自豪地向外部世界展示著印度服飾的美麗與雅緻。 印度人的衣著打扮具有極其鮮明的民族特色,不同於其他民族。

■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棉花的地方,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紡線織布」的棉織品,進入印度河文明時期,更出現了麻織品、毛織品和絲織品。

到了吠陀時期,服裝趨於考究,分內衣、外衣和斗篷三部分,五顏六色,用棉花、鹿皮或羊毛製成,外衣用金線刺繡,有了紗麗和陶迪。波斯人和莫臥兒人進入印度後,薩爾瓦、襯衫、短上衣、男長褲、帽子等外國服裝也隨之傳入,但僅限於王公貴族和城市居民穿戴,一般人大多穿陶迪,披圍巾,纏頭巾等。 歐洲人大量進入印度後,又輸入了西服、領帶等歐洲服裝。 隨著時代的前進,社會的發展,有的服飾已經發生了變化,但有些傳統服裝至今仍然流行不衰。

女子——紗麗與飾物

印度女性不論是貴夫人,還是終日忙碌的農家女,都穿著的傳統「紗麗」,不同的只是質地。年輕女孩的紗麗色彩亮麗、刺繡圖案變化豐富,寡婦以及服喪的女性只能穿白色。一般紗麗以棉質居多,但也有絲質的。貴婦們往往擁許多顏色不同、圖案的絲質紗麗,甚至鑲嵌無數寶石或玻璃鏡片,光耀奪目,根據心情、愛好和場合穿戴;一般百姓大多穿棉布或棉紗紗麗。  

紗麗是一塊長約五~六碼的長布,也有九碼長的,穿著時有三件基本配備:緊身、低領、裸露腰腹的合身短上衣(choli),和襯裙(lehanga)、紗麗。印度婦女有個習慣,就是肚臍隨便露,但大腿小腿則萬萬不能露。在穿紗麗的時候,首先要穿上緊身上衣,將雙肩和胸脯緊緊包裹起來,而露出小臂和腰部,下身穿短褲或襯裙,然後將紗麗披在身上,一直到腳踝處。 由於紗麗本身非常輕薄,容易透光,所以襯裙的顏色與紗麗要相配。 

因不同的場合,「紗麗」也有不同的穿著方式:可以纏在腰間當裙子,上半部則披在肩膀上;也可以披在頭上當面紗;戰爭時,紗麗的上半部放到背後,這樣才能空出手來打架,工作時會,則將紗麗拉到兩腿間像褲子一樣。

近年來,「紗麗」的端莊含蓄受到國際服裝設計大師的青睞,而設計出新穎別緻的紗麗,展示印度傳統服飾的魅力。

印度婦女一向穿戴很多的金銀珠寶,尤其是戴耳環和鼻環,也是印度女性的傳統特色。有時她們也會點一個叫做「蒂卡(Tika)」的紅點在她們的眉心做裝飾。這是用硃砂和水米揉成,不只漂亮,也是敬拜過神明的記號。

男子——陶迪與頭巾

印度男子平常大多身穿無領,或圓領的長衫和寬鬆的圍褲陶迪,長衫一般長不過膝,圍褲垂至腳面以上。在正式、展現民族特點的場合,多數穿「尼赫魯服」,這是印度民族獨立運動時期象徵印度民族精神的服裝,

頭上纏上長達幾米的厚厚頭巾,也是印度男子特色。頭巾的顏色不一,有白色、紅色等各種顏色,其中以拉賈斯坦人和錫克教的頭巾最為艷麗。頭巾的包法多達十幾種,從不同的包法,就可以看出是印度教徒還是錫克教徒;印度教徒纏頭巾是一種傳統,也是為了防止陽光的直接照射,純屬個人行為。 而錫克教徒纏頭是民族的特徵,不能輕易摘下。

 

 

 

文/周慧珠整理  

資料提供/印度—台北協會 

照片提供/印度政府旅遊局

印度人頑強而自信地堅持著自己在服飾上的悠久傳統和審美習慣,並不無自豪地向外部世界展示著印度服飾的美麗與雅緻。 印度人的衣著打扮具有極其鮮明的民族特色,不同於其他民族。

■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棉花的地方,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紡線織布」的棉織品,進入印度河文明時期,更出現了麻織品、毛織品和絲織品。

到了吠陀時期,服裝趨於考究,分內衣、外衣和斗篷三部分,五顏六色,用棉花、鹿皮或羊毛製成,外衣用金線刺繡,有了紗麗和陶迪。波斯人和莫臥兒人進入印度後,薩爾瓦、襯衫、短上衣、男長褲、帽子等外國服裝也隨之傳入,但僅限於王公貴族和城市居民穿戴,一般人大多穿陶迪,披圍巾,纏頭巾等。 歐洲人大量進入印度後,又輸入了西服、領帶等歐洲服裝。 隨著時代的前進,社會的發展,有的服飾已經發生了變化,但有些傳統服裝至今仍然流行不衰。

女子——紗麗與飾物

印度女性不論是貴夫人,還是終日忙碌的農家女,都穿著的傳統「紗麗」,不同的只是質地。年輕女孩的紗麗色彩亮麗、刺繡圖案變化豐富,寡婦以及服喪的女性只能穿白色。一般紗麗以棉質居多,但也有絲質的。貴婦們往往擁許多顏色不同、圖案的絲質紗麗,甚至鑲嵌無數寶石或玻璃鏡片,光耀奪目,根據心情、愛好和場合穿戴;一般百姓大多穿棉布或棉紗紗麗。  

紗麗是一塊長約五~六碼的長布,也有九碼長的,穿著時有三件基本配備:緊身、低領、裸露腰腹的合身短上衣(choli),和襯裙(lehanga)、紗麗。印度婦女有個習慣,就是肚臍隨便露,但大腿小腿則萬萬不能露。在穿紗麗的時候,首先要穿上緊身上衣,將雙肩和胸脯緊緊包裹起來,而露出小臂和腰部,下身穿短褲或襯裙,然後將紗麗披在身上,一直到腳踝處。 由於紗麗本身非常輕薄,容易透光,所以襯裙的顏色與紗麗要相配。 

因不同的場合,「紗麗」也有不同的穿著方式:可以纏在腰間當裙子,上半部則披在肩膀上;也可以披在頭上當面紗;戰爭時,紗麗的上半部放到背後,這樣才能空出手來打架,工作時會,則將紗麗拉到兩腿間像褲子一樣。

近年來,「紗麗」的端莊含蓄受到國際服裝設計大師的青睞,而設計出新穎別緻的紗麗,展示印度傳統服飾的魅力。

印度婦女一向穿戴很多的金銀珠寶,尤其是戴耳環和鼻環,也是印度女性的傳統特色。有時她們也會點一個叫做「蒂卡(Tika)」的紅點在她們的眉心做裝飾。這是用硃砂和水米揉成,不只漂亮,也是敬拜過神明的記號。

男子——陶迪與頭巾

印度男子平常大多身穿無領,或圓領的長衫和寬鬆的圍褲陶迪,長衫一般長不過膝,圍褲垂至腳面以上。在正式、展現民族特點的場合,多數穿「尼赫魯服」,這是印度民族獨立運動時期象徵印度民族精神的服裝,

頭上纏上長達幾米的厚厚頭巾,也是印度男子特色。頭巾的顏色不一,有白色、紅色等各種顏色,其中以拉賈斯坦人和錫克教的頭巾最為艷麗。頭巾的包法多達十幾種,從不同的包法,就可以看出是印度教徒還是錫克教徒;印度教徒纏頭巾是一種傳統,也是為了防止陽光的直接照射,純屬個人行為。 而錫克教徒纏頭是民族的特徵,不能輕易摘下。

 

 

 

資料提供/印度—台北協會 

照片提供/印度政府旅遊局

印度人頑強而自信地堅持著自己在服飾上的悠久傳統和審美習慣,並不無自豪地向外部世界展示著印度服飾的美麗與雅緻。 印度人的衣著打扮具有極其鮮明的民族特色,不同於其他民族。

■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棉花的地方,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紡線織布」的棉織品,進入印度河文明時期,更出現了麻織品、毛織品和絲織品。

到了吠陀時期,服裝趨於考究,分內衣、外衣和斗篷三部分,五顏六色,用棉花、鹿皮或羊毛製成,外衣用金線刺繡,有了紗麗和陶迪。波斯人和莫臥兒人進入印度後,薩爾瓦、襯衫、短上衣、男長褲、帽子等外國服裝也隨之傳入,但僅限於王公貴族和城市居民穿戴,一般人大多穿陶迪,披圍巾,纏頭巾等。 歐洲人大量進入印度後,又輸入了西服、領帶等歐洲服裝。 隨著時代的前進,社會的發展,有的服飾已經發生了變化,但有些傳統服裝至今仍然流行不衰。

女子——紗麗與飾物

印度女性不論是貴夫人,還是終日忙碌的農家女,都穿著的傳統「紗麗」,不同的只是質地。年輕女孩的紗麗色彩亮麗、刺繡圖案變化豐富,寡婦以及服喪的女性只能穿白色。一般紗麗以棉質居多,但也有絲質的。貴婦們往往擁許多顏色不同、圖案的絲質紗麗,甚至鑲嵌無數寶石或玻璃鏡片,光耀奪目,根據心情、愛好和場合穿戴;一般百姓大多穿棉布或棉紗紗麗。  

紗麗是一塊長約五~六碼的長布,也有九碼長的,穿著時有三件基本配備:緊身、低領、裸露腰腹的合身短上衣(choli),和襯裙(lehanga)、紗麗。印度婦女有個習慣,就是肚臍隨便露,但大腿小腿則萬萬不能露。在穿紗麗的時候,首先要穿上緊身上衣,將雙肩和胸脯緊緊包裹起來,而露出小臂和腰部,下身穿短褲或襯裙,然後將紗麗披在身上,一直到腳踝處。 由於紗麗本身非常輕薄,容易透光,所以襯裙的顏色與紗麗要相配。 

因不同的場合,「紗麗」也有不同的穿著方式:可以纏在腰間當裙子,上半部則披在肩膀上;也可以披在頭上當面紗;戰爭時,紗麗的上半部放到背後,這樣才能空出手來打架,工作時會,則將紗麗拉到兩腿間像褲子一樣。

近年來,「紗麗」的端莊含蓄受到國際服裝設計大師的青睞,而設計出新穎別緻的紗麗,展示印度傳統服飾的魅力。

印度婦女一向穿戴很多的金銀珠寶,尤其是戴耳環和鼻環,也是印度女性的傳統特色。有時她們也會點一個叫做「蒂卡(Tika)」的紅點在她們的眉心做裝飾。這是用硃砂和水米揉成,不只漂亮,也是敬拜過神明的記號。

男子——陶迪與頭巾

印度男子平常大多身穿無領,或圓領的長衫和寬鬆的圍褲陶迪,長衫一般長不過膝,圍褲垂至腳面以上。在正式、展現民族特點的場合,多數穿「尼赫魯服」,這是印度民族獨立運動時期象徵印度民族精神的服裝,

頭上纏上長達幾米的厚厚頭巾,也是印度男子特色。頭巾的顏色不一,有白色、紅色等各種顏色,其中以拉賈斯坦人和錫克教的頭巾最為艷麗。頭巾的包法多達十幾種,從不同的包法,就可以看出是印度教徒還是錫克教徒;印度教徒纏頭巾是一種傳統,也是為了防止陽光的直接照射,純屬個人行為。 而錫克教徒纏頭是民族的特徵,不能輕易摘下。

 

 

 

資料提供/印度—台北協會 

照片提供/印度政府旅遊局

印度人頑強而自信地堅持著自己在服飾上的悠久傳統和審美習慣,並不無自豪地向外部世界展示著印度服飾的美麗與雅緻。 印度人的衣著打扮具有極其鮮明的民族特色,不同於其他民族。

■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棉花的地方,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紡線織布」的棉織品,進入印度河文明時期,更出現了麻織品、毛織品和絲織品。

到了吠陀時期,服裝趨於考究,分內衣、外衣和斗篷三部分,五顏六色,用棉花、鹿皮或羊毛製成,外衣用金線刺繡,有了紗麗和陶迪。波斯人和莫臥兒人進入印度後,薩爾瓦、襯衫、短上衣、男長褲、帽子等外國服裝也隨之傳入,但僅限於王公貴族和城市居民穿戴,一般人大多穿陶迪,披圍巾,纏頭巾等。 歐洲人大量進入印度後,又輸入了西服、領帶等歐洲服裝。 隨著時代的前進,社會的發展,有的服飾已經發生了變化,但有些傳統服裝至今仍然流行不衰。

女子——紗麗與飾物

印度女性不論是貴夫人,還是終日忙碌的農家女,都穿著的傳統「紗麗」,不同的只是質地。年輕女孩的紗麗色彩亮麗、刺繡圖案變化豐富,寡婦以及服喪的女性只能穿白色。一般紗麗以棉質居多,但也有絲質的。貴婦們往往擁許多顏色不同、圖案的絲質紗麗,甚至鑲嵌無數寶石或玻璃鏡片,光耀奪目,根據心情、愛好和場合穿戴;一般百姓大多穿棉布或棉紗紗麗。  

紗麗是一塊長約五~六碼的長布,也有九碼長的,穿著時有三件基本配備:緊身、低領、裸露腰腹的合身短上衣(choli),和襯裙(lehanga)、紗麗。印度婦女有個習慣,就是肚臍隨便露,但大腿小腿則萬萬不能露。在穿紗麗的時候,首先要穿上緊身上衣,將雙肩和胸脯緊緊包裹起來,而露出小臂和腰部,下身穿短褲或襯裙,然後將紗麗披在身上,一直到腳踝處。 由於紗麗本身非常輕薄,容易透光,所以襯裙的顏色與紗麗要相配。 

因不同的場合,「紗麗」也有不同的穿著方式:可以纏在腰間當裙子,上半部則披在肩膀上;也可以披在頭上當面紗;戰爭時,紗麗的上半部放到背後,這樣才能空出手來打架,工作時會,則將紗麗拉到兩腿間像褲子一樣。

近年來,「紗麗」的端莊含蓄受到國際服裝設計大師的青睞,而設計出新穎別緻的紗麗,展示印度傳統服飾的魅力。

印度婦女一向穿戴很多的金銀珠寶,尤其是戴耳環和鼻環,也是印度女性的傳統特色。有時她們也會點一個叫做「蒂卡(Tika)」的紅點在她們的眉心做裝飾。這是用硃砂和水米揉成,不只漂亮,也是敬拜過神明的記號。

男子——陶迪與頭巾

印度男子平常大多身穿無領,或圓領的長衫和寬鬆的圍褲陶迪,長衫一般長不過膝,圍褲垂至腳面以上。在正式、展現民族特點的場合,多數穿「尼赫魯服」,這是印度民族獨立運動時期象徵印度民族精神的服裝,

頭上纏上長達幾米的厚厚頭巾,也是印度男子特色。頭巾的顏色不一,有白色、紅色等各種顏色,其中以拉賈斯坦人和錫克教的頭巾最為艷麗。頭巾的包法多達十幾種,從不同的包法,就可以看出是印度教徒還是錫克教徒;印度教徒纏頭巾是一種傳統,也是為了防止陽光的直接照射,純屬個人行為。 而錫克教徒纏頭是民族的特徵,不能輕易摘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