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媽媽那代那麼不快樂,Simone期許自己成為快樂的媽媽,而不是一個完美但不快樂的媽媽。圖/皮爾斯夫人
當媽媽有了自信快樂之後,帶起孩子自然就會有好品質。圖/皮爾斯夫人
文/皮爾斯夫人
繼之前兩周寫到了,德國女人要工作還是要小孩的專題,話說德國媽媽雖然將孩子的教育放在自己的工作前,不過,這並不代表新一代德國媽媽們就將自己的身心需求與自我內在渴望,置之不理或輕忽漠視。德國二次大戰後,傳統德國女人一輩子為家、為孩子、為家庭付出奉獻,曾是美德;但在我認識的朋友中,聽到談及母親時,卻總是異口同聲說:母親們大多不快樂。
上一代德國母職典範是將家裡料理得一塵不染,孩子先生回家都有可口美味的飯菜等著他們。現代的德國女人不是不曉得家庭對整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但普遍受過良好教育背景的影響下,新一代的女人要當好媽媽,但也不想放棄寵愛自己的各種可能性。
記得有一回跟Simone推著嬰兒車在公園裡散步,我問她:在孩子滿一歲後就準備回職場工作,會不會太早了些?她很誠實地跟我分享:怎麼會?去工作時她很快樂,滿足了她自我價值的成就感,下了班去接孩子後,她反而更有能量跟孩子相處,先生也支持她的選擇,另外家裡也需要兩份收入。一周有兩天,孩子的爺爺奶奶下午兩點多就去接,有充分時間跟爺爺奶奶相處,而她跟先生則是調配好工作時數,她一星期上三天班,這三天先生就負責早些去接孩子放學。
這樣的選擇其實是雙贏的幸福,她心有感慨地跟我說,她的媽媽是個好媽媽,因為將一生奉獻給了家庭與孩子,但卻不是一個快樂的媽媽,到了退休還是無法為自己而活。
看到上一代傳統女性犧牲奉獻的生活,她跟自己說,如果她當了媽媽,她要選擇做一個快樂的媽媽,要有覺知力來照顧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不要欺騙自己。當孩子上幼稚園了,就可多花點時間來照料好自己,讓自己生活更有成就感與價值感,當媽媽有了自信快樂之後,帶起孩子自然就會有好品質。
更何況,她的選擇是得到整個家庭的支持,孩子可不是丟給幼稚園就什麼都不管了,先生與公婆都安排時間輪流來陪伴孩子。她覺得孩子跟母親在家相處一年,安全感已打好基礎,從這個養分出發,到幼兒小小班裡開始跟其他小小孩一塊生活玩耍,也是一個不錯的發展方向。
她跟我提到,坊間有很多教養書教母親如何當一個好媽媽,但卻很少有書分享女人如何在當媽之後,當一個快樂的媽媽,她說能勇敢當自己、意識到自己身心需求及勇於追求的媽媽,才有可能教養出快樂的小孩。
試想如果一個母親身心有狀況,硬要將孩子強留在身邊當全職媽媽,只因為認為那樣對孩子最好,但盲點是不快樂的媽媽,還不如將孩子送到好的幼兒園,利用孩子不在家的時間充實自己、療癒自己,這樣才是兩全其美之道。
她說不要一昧相信教養書,並奉為典範,因為每一個女人的身心都不同,要視自己的身心狀況,並評估跟先生、跟孩子的種種狀況,來決定什麼時候該回職場,也要不斷勉勵自己成為一個快樂、愛自己的媽媽,而不是成為一個完美但不快樂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