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捷運站,小明看到我竟然不打招呼,裝作沒看到耶!」秀秀向我抱怨,小明是我們的後輩親戚,親友間一向互動少,彼此在捷運站撞見了,好生尷尬。秀秀覺得後輩該先向長輩打招呼,沒想到小明臉一撇,裝不認識,若不是秀秀主動叫住,兩人在台北街頭勉強牽動嘴角說哈囉,像八竿子打不著的陌生人。難怪秀秀要氣到頭頂冒煙,撂了一句:「他耍什麼酷啊?」
朋友在臉書熱烈分享一篇「沒禮貌比沒專業更糟」的文章,談到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常在與他人對話時,進行一項「收訊力測驗」──測驗當他在講話時,對方會不會打斷他的談話?張董事長認為,打斷他人說話的人不僅不禮貌,且對自己不利,因為百分之九十的人猜錯他接下來會說些什麼?這是一種傾聽的力量。
仔細想想,生活中有許多細節在在測驗著我們的「不禮貌」。話講一半被打斷的情形,是最常遇到的;不過近來年輕人老掛在嘴上的口頭禪:「對啊!」聽來似乎沒什麼不妥,但且聽聽以下對話,那是我某日工作時,遇有年輕讀者來電詢問投稿的狀況:
「你好,我有投稿一篇文章叫XXX,對啊,我是想請問有沒有收到?」 「請問您投稿的篇名及投稿日期可以說明清楚嗎?」
「喔,我投稿的篇名叫XXX,對啊,大約是一個星期前投的,對啊!」
「好,我查一下……有的,我們已收到您的投稿。」
「對啊,那我想請問有希望刊登嗎?對啊,我是想知道一下。」
一通電話下來,年輕人「對啊、對啊」個不停,彷彿自問自答一般。我心裡的OS是:「年輕人,到底是哪裡對啊?」後來,我接過一些信用卡行銷員或保險行銷員來電,赫然發現「對啊」已不知不覺地侵入年輕人的語彙中,他們可能是無心,未必真的沒禮貌,但小細節輕忽了,很容易令對方困擾,甚至因此遭拒。
很多沉迷於電玩或智慧型手機的孩子,漸漸喪失與人面對面溝通的能力。我的親友中有小孩,一見了人除了被動打招呼外,很難令他說出其他話語,無法與人分享生活瑣事,也對大人說話失去傾聽的耐心,一心只想抓起PSP或手機埋入遊戲中。也有孩子可以抓著我,把學校生活點滴劈里啪啦說個不停,對於同學或老師的描述生動且深入,這種說故事的能力,同時反映在他的生活應對中。
談教養,也許我這種沒養過小孩的人會被歸屬於不懂教養的族群,但我們更像個冷眼旁觀的觀察者。我自己的觀察標準很簡單,想知道一個孩子優不優,只要看他們與我打招呼時的動作與眼神,甚至與父母親的互動,便略知一二,身體語言通常藏不住祕密,在互動間能透露出許多訊息。
我個人非常介意有晚輩到家中作客,吃完飯後,竟無動念起身收拾碗筷,連個「我來洗」、「我來收」都說不出口者,早在我心中畫了大X。這其實都是家庭教育的潛移默化,我曾在為兩性親子作家黛媽咪的《愛,是慢教與等待》的序文中提及這段教養觀,我雖是「FASHION」(流行、新潮)之人,但對生活教養則認為必須「FUSION」(混合),能耍酷求新的人,更應該堅持守住基本的教養與禮數。
這樣酷而有禮的年輕人,我想在街頭遇見你。(本專欄隔周四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