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新北市報導】六十五歲林姓男子,有一次騎單車時突然暈倒失去意識,送到署立雙和醫院急診室仍昏迷,呼吸微弱,每分鐘心跳不到四十下。醫師為他進行二十四小時低溫治療後,第三天可自主打開眼睛,第七天意識清醒,第十三天步行出院回家。
雙和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賴志泓表示,所謂低溫療法,是將身體的體溫或腦溫,降到攝氏三十三度左右,使身體代謝降低,來保護身體的重要器官。
心跳、呼吸停止的患者,往往因缺氧時間過久,導致腦細胞或心肌細胞瞬間大量死亡;低溫療法可以讓細胞不會一下子死亡,趁這段時間合併其他療法,爭取搶救時機,讓康復的機會增加近兩倍。
國外學者也曾針對心跳、呼吸停止者進行低溫療法的研究,發現可以提高日後甦醒的機率,並讓保有意識與自理生活能力的人增加近兩倍。
賴志泓強調,低溫療法由心臟內科來執行比較恰當,因為可以診斷病人昏倒的原因是心肌梗塞、心律不整或是其他心血管疾病,同時依照病人的病情,繼續做心導管和心律調節器,提供完整和後續的治療。
低溫療法須自費,懷孕婦女、敗血症、一氧化碳中毒、嚴重感染、腦部出血者不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