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心的形式,第二種是:觀佛相好而發心。此處的內容也是從四種四諦的意涵,來了解佛陀。
二、觀佛相好而發心
首先觀佛陀的劣應身相好而發心。假使見到佛陀的父母生身,光明亮麗,是世間的工匠師所不能作;或是轉輪聖王也望塵莫及的,是世間希有,「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因而發願成佛時,擁有世自在王那樣的身相,救度眾生。這是最初見到佛陀的劣應身相好而發心。
其次是佛陀的勝應身相好而發心。假使見到如來,理解佛陀及其相好皆是空無,見如來相是非相(非固定相),即見如來。因此發願成佛時,與世自在王齊等而廣度眾生,這是見到勝應身的相好而發心。
接著是見報身佛相好而發心。若見如來身相,有如光明、清淨的鏡子一般,能映出所有的色像,每一個相好,凡聖都不能比,梵天王無法見其頂,連目連尊者也無法知其聲音的深遠。因此發願成佛時,與世自在王齊等而廣度眾生。此種發心是見報身佛相好而發心。
最後一種是觀法身佛相好而發心。假使見到如來,知道如來的智慧,能深遠通達眾生的罪福相;佛的光明遍照十方,清淨微妙的法身,具足三十二種莊嚴相好。每一種相好,即是實相。因此發願成佛時,與世自在王齊等而廣度眾生。此種發心是見法身佛相好而發心。此處與「理上的發心」相同,也有淺深的區別。
三、見佛神變而發心
發心的形式,第三種是見佛神變而發心。此處討論對佛陀應用神通變化的四種方式。如來為了引導眾生,從禪定而起,對個別眾生依序現出神變,所放的光,從阿鼻地獄上至有頂天,光明晃耀,遍照整個世界。因此眾生見到如來為了教化所作的鼓舞方式,以及所顯現的態度,即是第一種見佛劣應神變而發心。
其次是見如來以無生(空)之理,來引導眾生,能令所有眾生,都能見佛獨現其前。此處發心的根本思想,是認為一切法空。這是見勝應佛神變而發心。
接著是見如來,依如來藏的清淨智慧,不問時間、地點,在一切場合中,依於法性之理,無休止地教化眾生,因而發心。這是見報佛神變而發心。
最後一種是見教化眾生的如來,與教化的工作視為一體,並且作如實的教化,不知何時終止,皆是不可思議、皆是實相而作佛事,因而發起菩提心。這是見法身佛神變而發心。(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