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本法師
圖/人間社
文/永本法師
語言,是人類彼此溝通的橋樑;文字,是記載歷史、文化、智慧的重要工具。佛陀的智慧,因為有語言文字,才能表達真理的內容;也因為有語言文字,佛法的流傳,才能源源流長。人間佛教重視「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的宗旨,只要能示教利喜,讓眾生歡喜、光明、希望的教義,都是人間佛教的語言文字。其特質,簡單的說:
一、智慧的象徵:最初,佛陀是以口傳的方式,將真理的智慧流傳下來;有了文字以後,才漸漸形成現在的三藏十二部。藏經記載著佛陀證悟真理的各種智慧,更是佛教徒修行的依止。
如《心經》開頭:「能自觀得自在的菩薩,修行實踐至『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時,洞徹觀照出一切物質與精神的種種,都是虛假的空相,就能解脫一切的病苦與災厄。」平時,面對一切人等都能自在嗎?面對錢財的多寡,也都能捨得嗎?所以,藏經中的文字,都是智慧的表徵,值得我們思惟、理解、實踐的。
二、真理的表述:佛教的經典裡面,經常提到一首偈語:「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這四句偈,可以說把三世因果的關係,說的非常清楚周全。有一首緣起偈文:「諸法因緣生,法亦因緣滅,是生滅因緣,佛大沙門說。」形容世間千差萬別的現象,都是緣生緣滅,變異不斷的。
最初舍利弗見到馬勝比丘,為其莊嚴的威儀所攝受,便問馬勝比丘所師何人、所習何法,馬勝比丘回答此偈,受此偈的啟發,舍利弗偕同目犍連,帶著門下所有弟子到竹林精舍皈依佛陀。故透過語言文字的表述,可以了解佛陀對真理的闡述。
三、思想的意境:優美的詩詞歌賦,可以令人體會作者的思想及心境,進而對己的想法有所啟發。宏智正覺禪師的遺偈:「夢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鳥煙沒,秋水連天。」這是何等蒼茫、寂靜生命的境界;這又是何等遼闊、灑脫的心地風光啊!這般揮別人生的最後一幕,實在美極了。同樣的修道的心地風光,清.道乾比丘尼臨終也留下一偈:「八十八年,無貪無戀,歸去來兮,水清月現。」當然,一句話也能讓人回味無窮、深思不已:「一回見面一傷神」。
指每一次見面都讓人充滿失落感。喻示修道斷惑的過程中,不見你於道上有所長進,若能了知心念行為的當下,即是生命的實相,就能悟入寂靜無為的解脫境界了。
四、善美的傳遞:有句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口傷人六月寒。」給人歡喜的言語,讓人心情愉悅;給人鼓勵的篇章,讓人生起信心希望。例如:「再難也要堅持,再好也要淡泊,再善也要有自信,再多也要節省。」又如:「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不聞就是清淨,不看就是自在,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佛光山的三好、四給,不也是善美傳遞的語言、行為嗎?
人間佛教的語言文字,都是佛陀、菩薩、高僧們智慧的語句,是要傳播真理、淨化、善美的內容,讓人間更美好、更幸福安樂,使諸佛的淨土莊嚴、菩提般若、諸上善人等,都能在人間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