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趣--簡冊 像竹簾一樣的書

奚椿年 |2006.11.14
531觀看次
字級

用竹做書寫材料,成形後就是書。東漢的時候許慎說:「著於竹帛(「帛」是另一種書寫材料)謂之書。」

竹子在寫上字以前(不產竹的地方用木)得經過一番整治手續。先是把竹子截成筒,然後剖成狹長的小片,刮削平滑,再在火上烘烤,烤去水分。這樣才能在上面寫字,也防止日後被蟲蛀。這道手續叫「殺青」。殺青過後,再略加整修,就可用來寫字了。

竹片寫上字後,叫「簡」(有的木片叫「木牘」)。其長度,有二尺四寸的、二尺的、一尺四寸的、一尺二寸的、八寸的不等。每簡只寫一面,面很狹,只能容納一行文字,稍寬的,可以寫二行或者三行。每行字數少則幾個字,多則幾十字。寫時,除用筆外,還借用刀,如果不慎寫錯了,就用刀刮掉後重寫。有人辨認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一片簡上的「羊昔笥」三字,就是刮後重寫的。

由於一部書不只寫一簡,而是得用許多簡,所以寫完後要把一片一片的簡按文字的內容從右至左順序編連起來。編連的繩子,有的用牛皮,叫「書編」,有的用絲,叫「絲編」,也有用麻繩的。編成即為「冊」字的形狀,就像現今的竹簾一樣,叫「冊」或「策」,稱「簡冊」。

 從歷年來出土的簡冊看,每編所串連的繩子,一般串三道或二道,串四、五道的極少。串三道的是上、中、下各串一道,串兩道的是上下各串一道。「冊」字的象形字是「←」,中間有兩橫很像兩道繩的樣子。現在的「冊」字中間只一橫,那是文字在演繹過程中省略了一橫的緣故。

編簡成冊,是有一定規格的。一般來說,一篇內容完整、首尾相連的文字編為一冊,自然也有的是少數幾篇合編成一冊的。編時,各的天頭和地角都要整齊,就像現代書的切口都很整齊一樣。每一冊的開頭兩根簡,即第一、二簡,均不寫文字,這叫「贅簡」或「首簡」,相當於現在書的封面和扉頁,最後一簡叫「尾簡」。

經過編連,為了便於保存,把它從左至右捲成一束,叫「收卷」,這樣捲畢,開頭的文字在前。收卷時,最後一簡││尾簡││為中軸,有字一面在內,背在外。捲完後,首簡在最外一層的前面,以起到保護的作用。讀時,打開首簡,一面讀,一面將首簡做中軸由右往左卷,等到全書讀畢,再以尾簡為中軸卷回來,成原先的樣子。

這種樣子的簡冊,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尚書‧多士》記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由此我們可知商代就已經有這種形式的書了,不過這時期的實物我們尚未發現,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大多是戰國時期的。從它的形狀看,有明顯的缺陷:一是一部書就是一大堆編連的簡,自然很重,閱讀和攜帶均不方便。西漢的東方朔,有一次向漢武帝上的奏牘,也是寫在竹簡上的,共三千字左右,由兩個人抬進宮去,漢武帝讀了兩個月才讀完。簡書的第二個缺點是,因為各簡是在寫上文字後再編的(也有編好後再寫的),編連的繩子往往容易遮攔文字,這也不便閱讀。三是日子久了,翻閱次數又多,繩子易斷裂。孔子讀《易》,「書編三絕」即為一例。這樣,編連之簡一散開,就發生錯亂,有些地下挖掘出來的簡冊,我們就看到這種情況,這就叫「錯簡」或「脫簡」。有了「錯簡」或「脫簡」,本來完整的一部書就變得次序雜亂甚至殘缺不全,因此就有了「斷簡殘編」之稱。因為是「斷簡殘編」,便無法通讀,必須重新整理後才能還原書的本來面貌。這在今天來說,整理工作相當繁雜,非專家難以勝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