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馬遷筆下,孫武曾經應吳王闔閭的要求操練妃妾,誰知這些後宮佳麗們嘻嘻哈哈的根本不當一回事,這時孫武為了整飭渙散的軍紀,只好怒斬兩位帶頭的嬪妃,樹立治軍的權威。
孫子之所以有此舉動,以他的格局,應該不是遷怒於不受吳王重用,也並非擔心吳王以為自己只會「紙上談兵、坐而論道」。
事實上,《孫子兵法》談治軍,不外乎一個「嚴」字,〈計篇第一〉說:「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孫子強調在嚴明的紀律下,將領可把部隊的力量激發出來。
〈計篇〉又說決定戰爭成敗的因素包括:「士卒孰練?賞罰孰明?」一支操練精熟、賞罰有據的部隊,是高效能的保證,紀律不嚴無法打仗。
所以孫子為了證明軍事訓練並非兒戲、所謂「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只好斬了兩名宮姬給「軍紀」一個交代。
但在領導統御上,這個「嚴」字常常被人誤解,以為「嚴」只是凶狠嚴厲、大聲怒斥士兵才叫紀律。
其實孫子在〈行軍〉第九篇說過:「卒未親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雖然軍紀沒有灰色地帶,不能失之於寬軟,但是當士卒未能親近依附,將帥若急著進行懲處,他們必定心生不服,心生不服就難以管教驅使。
用這樣的邏輯來看,吳王兩位寵妾似乎死得有點冤,至少孫子當時仍未取得她們的信賴。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違反命令而不處置,軍紀又如何維持?看來身為將領還要懂得寬猛相濟,如〈行軍第九〉所說:「合之以文,齊之以武」,用文德訓教來使士卒團結,用賞罰分明讓他們嚴明紀律,這樣才能贏得部屬的敬畏和擁戴。
所以這個「嚴」字應是指語氣堅定、作法堅持的「嚴格」,而不是喊打喊罵的「嚴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