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門口前是一般人童年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即使過了許多年後,回到古厝看見人事全非的舊地方,兒時玩伴們相互追逐的嬉笑聲,彷彿又在耳邊響起。如果舊房子已經拆掉,蓋了新的樓房,舊地方好像從未存在過,那無疑更添傷感。
快樂是需要分享的,快樂的童年,並非來自昂貴的玩具,而是來自於一大堆孩子成天玩在一起,不斷地感受快樂,不停地分享快樂。
早年一般人以腳踏車為主要工具,汽車和摩托車很少。此外,犯罪案件也不多,很少聽到「偷小孩」的事情,所以小孩子們在自家門口玩耍時,大人們並不擔心他們會碰到壞人,或不小心被車撞到。
所以,當小孩子學會走路沒多久,都自動地在沒大人看的情況下跑到門外玩耍。
由於家家戶戶都生了五、六個孩子,孩子們的年齡差距也不大,於是每天門口都自然而然地聚集著一大群孩子,玩著彼此相互傳授的遊戲,追趕跑跳碰,經常是「玩瘋了」。
這些互為鄰居的孩子們就是彼此的「兒時玩伴」,如果是男孩、女孩就有可能出現「青梅竹馬」。
由於學齡前兒童年紀小,走不遠,所以玩耍的範圍大多限於門口一帶。國民學校低年級學生只上半天課,回到家書包一丟,也立刻跑出去瘋。兩股「人馬」匯集一處,立刻顯得人多勢眾。
玩的內容包括踢毽子、跳繩、踢石頭等,最能夠容納很多人的遊戲是捉迷藏。當「當鬼」的孩子手臂遮住雙眼靠著牆壁時,其他一大堆的孩子便緊張兮兮,暗自偷笑地各自找地方躲。等到躲藏的人一個個現身時,這場遊戲爆出了一個個小驚喜。
當然,「老鷹抓小雞」的遊戲也很容易製造歡樂的氣氛,這種老套的遊戲常從三、四歲一直玩到大學時代,依然讓一大堆青年男女笑個不停。可見老套之所以成為老套,正在於它的好處屢試不爽。
這正是這個年代大多數人的童年,包含著左右鄰居那些孩子熟悉的面孔,大家玩到精疲力竭,一個個被喊回家吃飯,以及被爸媽罵怎麼還沒寫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