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台灣系列‧童年】 失學的痛苦與代價

文字/徐宗懋 攝影/Barry L. Schuttler |2013.06.18
1670觀看次
字級
攝影/Barry L. Schuttler

國校畢業後沒能繼續讀書的孩子們,通常是因為面臨了兩種困境。其一是家庭經濟狀況很差,無法供應他們上中學;其二他們成績不夠好,沒考上初中,加上「不喜歡讀書」,於是投入工作。無論任何一種情況,結果都是非常不幸的,他們的一生甚至他們的後代都可能陷入困境的循環。

國校教育的程度,孩子們顯然無法從事知識型的職業,只能運用原始的體力從事勞動,然而十三歲到十五歲正是發育時期,肌肉和骨骼尚未成長完成,卻被迫進入工廠做粗重的工作,對身體形成嚴重的傷害。

失學的孩子們為了賺取一些工資貼補家用,賠上身體,虛耗了青春,更嚴重的後果在於:他們失去受教育的機會,弱化了人生競爭的條件。

儘管社會有時也會提供相反的範例,譬如某某企業老闆只有國校畢業,從工廠當黑手開始,依靠自學,後來創業成功,最終成為知名企業家,手下有許多大學生云云。然而,這些都是極少的例子,國校畢業就被迫進入工廠工作的男孩和女孩,大部分終其一生競爭力是不足的,而且會產生世世代代弱勢的階層,形成社會的不平等。

接受基本教育是每一個人應享的權利,孩子們的失學現象是早年貧窮台灣社會黑暗的一面,正是這種認識帶來日後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實施。

薛培德牧師在鐵工廠訪問時,偶見童工滿身汙黑做工的情形,並用相機做了忠實的紀錄,這是台灣早期攝影史中少見的童工影像。儘管二十世紀初的美國也有嚴重的童工問題,然而薛培德牧師所處的年代,美國已達富庶的顛峰。這裡無法推斷薛牧師目睹眼前景象時內心的震撼,然而一張張簡單、真實、沉重的畫面中,無疑流露著深深的悲憫之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