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Barry L. Schuttler
國校畢業後沒能繼續讀書的孩子們,通常是因為面臨了兩種困境。其一是家庭經濟狀況很差,無法供應他們上中學;其二他們成績不夠好,沒考上初中,加上「不喜歡讀書」,於是投入工作。無論任何一種情況,結果都是非常不幸的,他們的一生甚至他們的後代都可能陷入困境的循環。
國校教育的程度,孩子們顯然無法從事知識型的職業,只能運用原始的體力從事勞動,然而十三歲到十五歲正是發育時期,肌肉和骨骼尚未成長完成,卻被迫進入工廠做粗重的工作,對身體形成嚴重的傷害。
失學的孩子們為了賺取一些工資貼補家用,賠上身體,虛耗了青春,更嚴重的後果在於:他們失去受教育的機會,弱化了人生競爭的條件。
儘管社會有時也會提供相反的範例,譬如某某企業老闆只有國校畢業,從工廠當黑手開始,依靠自學,後來創業成功,最終成為知名企業家,手下有許多大學生云云。然而,這些都是極少的例子,國校畢業就被迫進入工廠工作的男孩和女孩,大部分終其一生競爭力是不足的,而且會產生世世代代弱勢的階層,形成社會的不平等。
接受基本教育是每一個人應享的權利,孩子們的失學現象是早年貧窮台灣社會黑暗的一面,正是這種認識帶來日後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實施。
薛培德牧師在鐵工廠訪問時,偶見童工滿身汙黑做工的情形,並用相機做了忠實的紀錄,這是台灣早期攝影史中少見的童工影像。儘管二十世紀初的美國也有嚴重的童工問題,然而薛培德牧師所處的年代,美國已達富庶的顛峰。這裡無法推斷薛牧師目睹眼前景象時內心的震撼,然而一張張簡單、真實、沉重的畫面中,無疑流露著深深的悲憫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