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長輩做公益 社會需要不計較傻瓜

李祖翔 |2013.03.30
2189觀看次
字級

在烏石港看海時,外公沒有哭,但子女從他的神情中感覺得出來很激動。事後外公哽咽說:「(國共戰爭時)逃難的畫面都回來了,看那個海、船啊,真的很想……很想家,想哭啊。」

外公告訴孫女,他在民國三十八年因為逃難,隻身來台,和家中斷了音訊,現在想回去卻不知道從哪找起,清明祭祖時更無從得知爸爸媽媽葬在哪兒,甚至會覺得因為兒子的離開,沒有人為他倆辦後事,有時想起他們,就會好難過。勾起外公的思鄉回憶,起因於就讀東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四年級的孫女熊若婷,參加聯合勸募協會與萬泰銀行發起的「青春棒棒堂──樂齡三六○築夢計畫」,透過為長輩圓夢,了解祖父母一輩的生活與情感,增進祖孫間的交流。

找出靈魂 眷村情未斷

起初,熊若婷對國共戰爭沒有絲毫興趣,對外公、外婆曾經居住的「眷村」也無感,從中牽線、勾起雙方回憶的主角,其實是媽媽沈玉花。

沈玉花是第二代眷村人,從小跟著爸媽在眷村生活,又歷經宜蘭九大眷村拆遷至今,感觸深。對於眷村要拆遷,她認為爸媽是無奈的,無奈來自村子沒有不拆的理由,「不搬走的話,會斷水斷電,所以沒有人留下來抗議;其次,有的房子真的老舊了,有的位於市中心,對都市更新計畫而言,有礙瞻觀,有的地處低窪,逢雨必淹,有的雖然位置好,卻在土地取得的文件上有爭議,基於種種利大於弊的理由,我們必須走。」

但遷移後,固然告別漏水、簡陋環境,卻也讓生活習慣與文化消逝、被遺忘,可是人真的能忘掉過去嗎?尤其是已經邁入高齡、無慾無求的長輩,他們還能擁有的正是回憶啊!於是沈玉花不認命,她決心把眷村的靈魂找出來,讓第一代眷村人即使生活在高樓大廈,與鄰居和兒孫的情感聯結也永不斷絕。

房屋改建 卻忽略人性

沈玉花現職是傳承黃梅調戲曲的「藝芳舞劇團」團長,黃梅調並不完全屬於眷村文化,但她說,黃梅調是從小陪她在眷村長大的,雖然家境不富裕,還是很感激爸爸兒時帶她去看電影梁祝,黑膠唱片也反覆地聽,在沒有機會學習正統黃梅調時,自己已摸索了很多技巧,後來在士林學習黃梅調,又學歌仔戲、民俗舞蹈以完善相關知識,當時她就想:「為什麼眷村會消失,生活習慣會消失,就連黃梅調都要消失了呢?」她認為自己應該做些什麼,例如把這些東西保存下來,而讓她踏出執行的關鍵,是觀察到住在新社區的長輩應是「有血有肉的」,滿足了基本建設、新穎的造景,卻忽略了人性,一旦「情感」流失殆盡,人要怎麼活得快樂?

「世間上很多聰明人,但只為自己想,這個社會需要不計較的傻瓜,而我現在就是個傻瓜。」沈玉花說,社區可以請清潔工、請保全,卻少了維繫感情的慶生會,實在可惜,「或許大眾不知道,國家有給榮民生活就養金一萬多塊,可是搬遷後,要付房貸、繳利息和管理費,且打散了左鄰右舍的網絡,在社區之外,沒有便捷的交通,難以就醫、串門子,兒孫又不同住,日子愈來愈封閉。」整個環境,她形容是位在縣議會旁,但前不著村、後不著店、鳥不生蛋、雞不拉屎的「好位置」,所以她自己籌辦新村新宅聯歡晚會,爭取榮民醫院醫療車往返,誕生開心農場,讓長輩種花、鍛鍊身體,還預計讓社區開滿櫻花,變身櫻花社區。加上她與女兒、朋友一起記錄、製作的眷村紀錄片,及老相片說故事、邀長輩分享歷史、眷村文物展等,她要圓一個夢:找回心中失落的家,她義無反顧地說,一百萬的房子比不上人與人之間小小的溫暖。

尋根之旅 圓外公的夢

從金陵一村遷到凱旋尊邸C二區,生活品質雖提升,人情味不該少,「青春棒棒堂──樂齡三六○築夢計畫」來得巧,剛好讓眷村第三代的女兒能一同參與保存人文情感的夢,只不過,熊若婷的計畫是針對外公的!既要保存,又要進入外公的內心世界。

當外公說,想要有人能記錄他的生平故事時,孫女才知道老人家心裡有很多情感想分享出來。今年二月四日,媽媽帶外公、外婆和熊若婷為「記憶」尋根。他們先到宜蘭聯勤被服廠、東村里,再到羅東聯勤被服廠、金陵一村,被服廠是製造軍用被褥的地方,外公在此與外婆相戀。「外公憶起,當時外婆生小舅舅,差點因難產賠上了性命,講著講著眼眶含淚,我想外公一定很害怕失去外婆,而現在能健康的陪在彼此身旁,真不簡單。」熊若婷說。

在東村里遇到曾把外婆當親人般照顧的朋友,四位老人家就開始「與世無爭」的對談,讓她覺得非常可愛,而且外公外婆臉上的笑容,是她好久沒看到的。

到了金陵老家則不得其門而入,從窗子望進空蕩蕩的房間,物是人非的情景很是鼻酸。接著她們到頭城烏石港、內埤海灣看海,想讓外公勾起對來台的回憶,果然外公指著船大喊:「我當初就是坐船、坐孝仁號來的!」外公對能圓紀錄一生的夢很開心,直說:「感謝乖孫女兒」。

熊若婷說,這次走訪,跟著外公回憶走,看到外公的另一面:「小時候,外公二叔生活不檢點,讓二嬸染了性病,眼睛瞎了,頭髮掉光,身體還有惡臭,女兒覺得怎麼都照顧不好,久了也棄之不顧,最後被家人安置在小柴房中自生自滅,外公不忍,自願照顧、送三餐,二嬸感動得對他說,你太善良了,如果嬸嬸走了,不管以後你到哪一個地方去,嬸嬸一定跟在你身邊,保你安全過關。這個情景外公活到八十歲了都無法忘懷。」原來外公善良、正義又勇敢!

逃難到台灣,身無分文,外公也不讓兒女挨餓受凍;外婆則放不下老家的一窟天然地下水(小水窪),那兒是村民邊洗東西邊話家常的重要場地,雖然眷戶現在有了好的生活環境,但那兒才是心靈歸宿。不過事過境遷,外公、外婆對老房子的感受有些不同,外婆謝謝國家讓他們搬離老舊房子,給新房子住;外公卻望著住了四十二年的房子,湧起很多回憶,半晌說不出話。

重返眷村 憶童年往事

深入了解外公、外婆的過去後她不再無感,呈交計畫之初就說:「去年外公泡的茶帶我回到兒時最初的記憶(有騎著三輪車在巷弄中玩耍和曬香腸的竹竿等情景),今年該換我牽著外公、外婆的手,重返眷村,找回我倆共同存在的純真時光。」

尋根之旅不只是針對外公外婆,也是她的,她的轉變讓媽媽讚嘆女兒長大了!熊若婷覺得外公悲觀的一面,也在此釋懷。在新眷村大樓新春團拜時,她們播放了這部名為《眷戀金陵》的紀錄片給三百名社區居民看,有長輩大叫:「這是我家!」有的指著水窟說:「這美喔,大家都在那邊洗東西,很好洗!」一位老奶奶更當場落淚,影片觸動了長輩的心,在心中有漣漪、有感動。

而熊若婷的紀錄片,其實只是沈玉花九大眷村紀錄中的一部分,沈玉花仍繼續無償奉獻的奔波。此時她正忙著守候眷村走入歷史的剎那,要做最忠實的紀錄,她說:「凡事有生有滅,滅了不要緊,重點是滅後怎麼生?」現在她已完成了九大眷村的村史、樣貌記載,告一段落後,就是把故事播映出去的時間。

對宜蘭眷村文化、保存或黃梅調感興趣的人,可直接與沈玉花聯繫:○九三八○三三八八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