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隨著居民收入提高、消費方式改變,台灣休閒農業、農村旅遊的模式傳入中國內地,產業規模日漸擴大,已成為大陸內地農民既能留守故鄉又能致富的新方法,而且擺脫了過去只能到外地當個打工族的命運。
新華社記者日前在中國中部的農業大省江西省採訪到一位農民熊火金,「我以前在一家餐館做廚師,一年下來掙不了多少錢,後來看到休閒農業這麼火,就跟家人辦起了『農家樂』。」熊火金說,三月以來,他店裡生意最好的一天,光是餐飲部分的收入就有人民幣一千多元,而且隨著經驗和人氣累積,他相信店裡的生意會漸入佳境。
江西省南昌市海灣農莊則是一家被中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星級企業評審委員會評為四A級的鄉村旅遊景點,農莊負責人胡海水說,農莊占地面積約一千五百多畝,其中包括五百畝左右的蔬菜、瓜果種植基地和一千畝左右的特色水產養殖場。「憑藉這些資源,現在我們不僅發展起了採摘、餐飲、觀光等休閒、旅遊項目,而且每年還可向市民供應近五十萬公斤鮮活水產品和近十萬公斤新鮮無公害有機蔬菜、瓜果。」胡海水說,二○一二年,農莊共接待遊客達到二十萬人次,收入達人民幣四千七百五十萬元。農莊的發展也帶動了周邊農民致富,海灣農莊現有正式員工近二百人,臨時員工近千人,其中百分之八十五以上都是當地農民。
中國農業部鄉鎮企業局局長張天佐日前在一場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交流會表示,截至去年底,中國共有八萬五千個村開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活動,經營家數已經達到一百七十萬家,從業人員有二千八百萬,占農村勞動力的百分之六點九,年接待遊客達八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人民幣二千四百億元。
一邊有創意 一邊有市場
事實上,大陸休閒農業的發展模式,起源於台灣,誠如福建農林大學教授黃一帆所說,「與台商經營休閒農場的成熟經驗相比,大陸的休閒農業還處於起步狀態。」黃一帆表示,雖然最近幾年,大陸農業部和國家旅遊局聯手打造休閒農業,並設立上百個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示範點,一些大型休閒農場,表面上看,由於各級政府的支援,不斷提升軟硬體設備,成為市場主流,但是這種現代農業對於管理者的要求極高,而大陸很多地方往往都是由農民在經營,這些農民缺乏經驗,更不用說具備管理水準和服務層次。
「休閒農業是與『人』打交道,要『引人』、『留人』、『留心』才能賺錢,因此服務意識、品質和創意非常關鍵。」黃一帆說,台灣在發展休閒農業的過程中強調要讓都市人親身體驗,讓他們親自動手,「創意」是台灣休閒農業的金字招牌。
大陸農民取法台灣經驗找到新商機,並藉此改變命運,大陸廣闊的市場對於台商來說,其實也是很好的發展機會。但是,「台商要在大陸投資休閒農場,絕不能有照搬『台灣經驗』的想法。」被業內稱為「台灣第一代休閒農業代表」的黃一峰從二○○四年開始到大陸發展休閒農業,他以過來人的經驗指出,台商照搬台灣經驗在大陸發展休閒農業必然會失敗。在北京經營休閒農場的他建議,要先了解大陸民眾的想法,以及各個省不同的特色,以台灣經驗為基礎,調整適合大陸特點的發展方式。
學台灣農業 海南最積極
儘管國內產官界表示,大陸要做到台灣休閒農場的品質,起碼還要再等三十年,但中國農業部卻充滿雄心壯志,根據「全國休閒農業發展「十二五」規畫」,二○一五年,休閒農業將成為橫跨農村一二三產業的新興產業,並發展新型消費業態和擴大內需的「支柱產業」。
因此,近年來大陸省級高官赴台訪問團,大多將目光投射在台灣精緻休閒農業,像是去年五月,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率團訪台,其中一站就前往彰化縣田尾花卉休閒農場、南投縣考察生態教育休閒農場。日前來台訪問的湖南省長徐守盛,也把台灣的休閒精緻農業視為考察重頭戲。因為對農業大省湖南而言,如何響應官方的綠色發展目標,進行農業轉型升級,牽動湖南農業的命脈。
據報導,最積極向台灣農業取經的大陸省分,就屬同是熱帶海島的海南省。二○○九年十二月,海南省官方就組織各市縣十八名村官赴台培訓考察,為的就是學習台灣休閒農業、農業合作、精緻農業的發展經驗,藉此加快海南農業發展,促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