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我數度環島、雲遊四方,
領略寶島人文風情、自然景觀;
我過溪水河川,
也曾在農村睡過豬舍牛房。
我翻越高山峻嶺,
行腳過八仙山、太平山;
神廟前、曬穀場,
都是我布教的道場。
宴會、迎送,不是我的專長,
為了佛法的傳揚,
只有南下高雄港灣,
和青年們交流來往。
我在壽山建了第一座道場,
這是青年慧命養成的搖籃,
當然,不會忘記旅居的蘭陽,
別人說,
我在宜蘭,是福如東海,
我到高雄,又說我壽比南山;
有同參法侶的陪伴,
弘道並不孤單。
阿猴稱屏東,
嘉義諸羅山,
埔姜頭是永康,
這許多縣市,甚至於全台灣,
都能讓我發心為教爭光。
花蓮曾普信、彰化林大賡,
南投曾永坤、台南呂竹木,
雲林郭慶文、台中林錦東,
他們是當地佛教會的領導,
都成了我最初的好友,
讓我在台灣能夠增加了力量。
藝文界的朋友,
郭嗣汾、公孫嬿、朱橋、司馬中原等,
藝文之美,
拓展了我的時空。
我舉辦「回歸佛陀時代」,
我推動「把心找回來」,
「慈悲愛心人」已遍布四方;
我立志為佛教創辦社會大學,
這是我從青年開始的自覺;
倡導百萬人興學,
涓滴愛心,
成就了西來、南華、南天和佛光,
這許多人間菩薩,
把大學留在世上,
把智慧留給自己,
把功德留給兒孫。
張大千、李奇茂、馬壽華、
王雲五、田雨霖、史國良,
許許多多藝術家的書畫,
都讓我搬進了義賣場,
為社會教育的發展,
大眾熱心的助長,
成就我辦學弘道的願望;
重新編修大藏經,
只為法的流傳;
覺世旬刊、今日佛教、普門學報,
人間衛視、人間福報,
都讓我的理想走向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