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屋頂下中國 解決兩岸困局

文/黃年(《聯合晚報》發行人、《聯合報》總主筆 |2013.03.23
2517觀看次
字級
二○○五年四月二十九日,連戰以國民黨主席前往大陸進行「和平之旅」,與當時的中共國家總書記胡錦濤(右)會面。圖/胡經周

兩岸卡在「統一」議題上。北京想統,統不成;台灣不想統。「統一」成了「分裂」的同義詞;不能「統一」,就只能視為「分裂」。但統一是否兩岸唯一的目的?在統一前,能不能另有一個目的?有無可能「既未統一/又不分裂」?在中國大陸召開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政權轉換之際,長期觀察兩岸情勢的黃年提出「大屋頂中國」解決方案,或可解決兩岸面臨的難題與困局。

二○一二年十一月八日揭幕的中共第十八屆全國代表大會,啟動了胡錦濤、溫家寶團隊與習近平、李克強團隊的政權交接。胡錦濤在十八大政治報告中的相關論述,是他十年主持對台政策的總結,亦是習近平未來對台政策的張本。

胡錦濤團隊的兩岸思維,超邁了一九八一年的《葉九條》及一九九五年的《江八點》;葉劍英及江澤民只想到如何「統一」,胡錦濤則思考:「統一不了,該怎麼辦?」

胡錦濤對台政策的三大架構是:一、二○○五年的《反分裂國家法》;二、二○○八年除夕談話的《胡六點》;三、二○一二年十一月的十八大政治報告。

在政策宣示面,胡錦濤仍標舉「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但在政策操作面,胡錦濤則主張「和平發展」,及研議建立「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

和平發展,是從側重「統一」,轉向著重交流互動的「和平發展」;研議建立「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則是從「唯統一」、「非統一不可」,轉向營造「尚未統一的兩岸政治關係」。

在胡錦濤的論述中,欲維持「和平發展」,及建立「國家尚未統一的兩岸政治關係」,其具體的法制化方法,似在「終止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議」。這是《胡六點》的中心論述,也是十八大報告移交給習近平的政治錦囊。

從「目的論」轉「過程論」

歸結胡錦濤團隊的兩岸論述,約略可見幾個重點:

一、由強調「統一」的「目的論」,轉向強調「和平發展」的「過程論」。從台灣的角度來看,兩岸由「目的論」到「過程論」的轉換,可使「目的」推遠並改善,亦可將「過程」拉長且放緩;這應符合兩岸各自的與共同的利益。

二、由強調「唯統一」、「非統一不可」的「統一論」,轉向營造「尚未統一的兩岸政治關係」的「連結論」。

三、二○○八年三月二十六日,即馬英九首次當選總統後的第四天,胡錦濤主席在熱線電話中向美國小布希總統宣示:「中國大陸和台灣將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談判,意即雙方承認只有一個中國,但同意對其定義各自表述。」唯此段「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論述,僅見於當時新華社的英文稿,而未見諸中文稿;嗣後,北京則常申「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原則」,而諱言「一中各表」,遂予人食言毀諾的印象。但自二○一二年台灣總統大選期間,國台辦主任王毅等,又開始反覆宣示此類「一中各表」的觀點,並稱「求同存異是九二共識的精髓所在」;至習近平接任中共總書記後,十二月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在「台北會談」又宣稱:「求一個中國之同,存對一個中國政治涵義認知之異。」從此類操作的痕跡可見,北京所言「求同存異」,即是「一中各表」的半吞半吐。

四、胡錦濤團隊一貫重申,兩岸關係應當「符合兩岸現行規定」,可以「從兩岸各自規定出發」;所謂「現行各自規定」,即是指兩岸現行的「憲法」。也就是說,兩岸關係可以抬升至憲法的高度,應當以憲法為法制互信的保障;但胡錦濤畢竟始終未說出「憲法」二字,均以「現行規定」名之。

五、胡錦濤團隊政策思維最重要的特色,在強調「雖然尚未統一,仍是一個中國」。於是,照理說,既稱兩岸應「從各自現行規定(憲法)出發」,又稱「求一個中國之同,存對一個中國政治涵義認知之異」;則在「雖然尚未統一,仍是一個中國」的架構之上,即應當有一「大屋頂中國」之存在。

亦即,在「國家尚未統一」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存的「特殊情況下」,應當有一「第三概念」或「上位概念」的「大屋頂中國」,做為「一個中國」的「連結點」,始可能營造「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否則,如果沒有這個「連結點」,如何能「雖然尚未統一,仍是一個中國」?或許因為如此,自二○一二年十一月以後,「找尋一個中國的連結點」,即成了出自國台辦口中的政策新語彙。

六、從邏輯體系來看,胡錦濤團隊心中的「國家統一前特殊情況的兩岸政治關係」,應是指簽定《兩岸和平協議》,予以法制化。

大屋頂中國

互視為不是外國的國家

兩岸關係是人類歷史上僅見的奇特、複雜、精細又重大無比的政經工程,且是一文明事件,又是一道德課題,它值得爭取一個充滿智慧與感情的答案。要解答這張考卷,即應以「大屋頂中國」作為答卷的平台。

在大屋頂中國下,中華民國是民主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社會主義中國;二者皆是一部分的中國,同屬「一個(大屋頂)中國」,亦即「兩岸主權相互含蘊並共同合成的一個中國」。

「屋頂理論」源自分裂的德國,指東德與西德互視為「不是外國的國家」,在二者之上有一「完整的德國」;如同在兩間對等並立的房間上面,有一共同的屋頂。

「大屋頂中國」是指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對等並立的「互視為非外國的國家」之上,有一「第三概念」或「上位概念」的「中國」,謂「大屋頂中國」。

台灣怕北京貪與私

其實,「大屋頂中國」是早已普遍存在於兩岸的政策概念。尤其在胡錦濤團隊的思維中,如前所述,其實處處可見「大屋頂中國」的痕跡;而在台灣,積極倡議此論者更是此落彼起。然而,此說始終未成兩岸的官方政策,在台灣可說因為困於一個「怕」字,在北京則陷於「貪/私」二字。

先從北京的角度看。「和平發展」的政策,多年來被證明是符合兩岸雙方利益的。北京已無對台動武的理由,一方面是台灣只要持守「不獨」的立場,北京即無理由以武力侵犯台灣;再者,如前所述,北京若以武力併吞實現自由民主體制的中華民國,那將是對人類道德文明的粗暴挑釁,誰忍冒此大不韙?誰又敢冒此大不韙?

兩岸問題既不可能以武力解決,即意味若要「統一」,必須經由「和平發展」的漫長過程,包括情感的重建與民主的磨合,這些皆必定會使「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成為曠日持久的課題;因而亦自然會衍生出必須營造「雖然尚未統一/仍是一個中國」的政策思維。

主張統一,但久日不能統一;這使統一成了中共政權的政策負荷,也成了難以自拔的「承諾陷阱」,更使「統一」形同「分裂」的同義詞。因此,胡錦濤團隊的思考理路是創新而務實的。而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胡錦濤團隊的兩岸政治架構,其實皆儼然指向:大屋頂中國。

大屋頂中國

台灣的損失與優勢

馬政府的兩岸思維,是「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認」,即是「一中各表/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但此論正與「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針鋒相對,不易撐持。

於是,或許可以進一步主張「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相互承認」;但「主權互不否認」,若失「連結點」,亦難立足。兩岸必須有一「尚未統一」、「不統/不獨」的「連結點」,這對雙方皆甚重要;因而,唯「兩岸主權相互含蘊並共同合成的大屋頂中國」具有「連結點」,應可作為營造「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之政經平台。

台灣若接受「大屋頂中國」的架構,唯一的「損失」,是在法理上「不能台獨」;然就實際言,台獨既已不可能,即難謂為損失;但若能建立「大屋頂中國」的架構,中華民國即可在「一個中國」的範圍中找到立足點,減緩「統一」的壓力,降低「台獨」的內耗,並對未來可能存在的「統一」發生內涵及時機的制約作用。

標舉民主建立優勢

面對中國的歷史文明,面對十三億以上的中國大陸及港澳人民與全球華人,中華民國不是沒有在「大屋頂中國」立足的優勢。倘能讓中國大陸及港澳人民與全球華人認知,中華民國既是「中華的」(不搞台獨),又是「民國的」(中國五千年唯一的自由民主政體),是一部分的中國,又是「民主中國」,則這十三億人或許即能領悟,中華民國的存在對中國之未來具有一種責任、權利及動能,自當不會贊同恣意「吃掉」中華民國。

比較兩岸之間的強弱大小,大陸強在武力,在綜合國力,在專制政體的操作效率,亦即強在政治力;這些,相對皆是台灣之弱。相對而言,台灣之強,則強在政治民主,強在自由的社會,亦即強在主張人性解放與人格尊嚴之文化及文明;這些,則是大陸相對之弱。因此,台灣必須從兩岸政權的政治鬥爭,轉移至兩岸民心的文化及文明競爭;若能使全球十三億華人認知並支持「中華民國是民主中國」,台灣即不致被人恣意「吃掉」。

因此,台灣不應躲避「中國」這個符號,而應勇敢且智慧地在「大屋頂中國」的概念下,標舉「民主中國」的旗幟,建立在兩岸人心與民意上的支撐及優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