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記者李祖翔 巧宛然掌中劇團創立於民國七十七年,在學校老師的牽線下,由國寶級演師李天祿及兒子、徒弟擔任師傅並命名,是台北市第一個兒童掌中劇團,也是歷史最悠久的兒童布袋戲團。
布袋戲的名稱據傳取自偶戲師常用布袋裝戲偶表演,而形式源於古人夢到仙公指示「功名出於掌中」。
布袋戲傳入台灣後歷經幾個階段,最初是「野台戲」,後來搬到銀幕上。時期分籠底戲(配南管樂)、亂彈期(北管樂)、古冊期(劇本著重演義故事)、劍俠劇(由台灣布袋戲界的通天教主黃海岱帶起,改編古冊,出現招式與法術)、金剛戲(強調聲光的金光戲),最後走入電視與電台。
傳統布袋戲強調演出「人性」,透過木偶傳達人物精神,少有固定角色,多精怪與各式各樣的市井小民,學習至少要三年四個月才能出師,團隊分前、後場,前場負責操偶、道白;後場配樂,演出首重團隊默契。
前場操偶師一人得學會操兩尊偶,後場鼓手則至少身兼兩種樂器,如手板、小鼓、梆子、扁鼓、嗩吶、拉弦、小鑼等。樂器分文、武,譜也文、武,武場記譜法稱「鑼鼓經」,文場「工尺譜」,這些底子,巧宛然的小朋友都得在三年級到六年級間學會,前提還是不影響升學的條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