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記者李祖翔 從故宮博物院上到後山小聚落,海拔四百公尺高的平等國小以偶戲聞名,全校七十二人,巧宛然掌中劇團就占十六人,但偶戲練習過程極度艱辛,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受到傳統技藝的薰陶。此外,對平等國小而言,最缺乏的教育資源就是人際互動的刺激,所以老師突發奇想,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全校性偶戲大賽「以偶為榮」,讓所有老師、學生與家長對偶戲深入了解,建立偶戲共識。
特別的是,這場比賽打破教學框架,劇本、演出由孩子自己編!而且是混齡分組,校長梁靜珊笑說:這叫對孩子的信任!要大人信任小孩,不容易,也是老師第一次嘗試。
「當我看到孩子兩眼發亮的神情,認真表達自己想法時,就在想,若我們給的教育和山下孩子沒兩樣,其實永遠比不過別人,而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信任他們可以做得更好。」學校還有其他社團,但相關比賽的結果都不難預期,梁靜珊斬釘截鐵地說:就資源來看,鐵定不會贏!但是「認真看待所做的事」與「體驗過程」肯定不能缺少,學習首重參與──所以即使有記者來訪,校長也會急著和孩子「一起」打樂樂棒(安全棒球)。
巧宛然劇團的精神也是參與,所以團隊默契很重要,拿道具、吹泡泡都是團隊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操偶要精準,練習出默契,其中卻有不少樂趣,例如搭棚時小女生會叫小男生不要組,先搬器材,抱怨「組倒反了啦!」有的忘了木偶出場該走左邊還右邊;大魔王登場,喊了一聲「哇」,就忘了後面的「哈哈哈」;道白也會出現一人說了「我是毛蟹。」另一人卻驚慌地說:「那我是誰啊?」搭棚搭到一半,每枝鐵桿都是《星際大戰》中絕地武士的光劍,玩得很瘋;出國表演時甚至前一晚打枕頭大戰到手骨折,臨時找人助演、搭雙簧,這些都讓他們深刻了解到對專業負責及「團隊」的意義。
孩子下了課,還要認真背台詞,師傅教完,學校老師要監督、複習,不斷提醒臉上要有笑容,因此在艱苦練習中支持下來的人不多,他們內向、害羞,可是木偶和鑼鼓在手,就有自信。睽違十年,再度受邀到日本表演,學校還徵求日語義工,讓孩子學會基本日語與禮儀,為國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