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核電安全問題再度成為熱門議題。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引述世界核能協會的調查,指稱台灣的四座核能電廠,包含尚未落成的核四廠,都名列全球最危險的十四座核電廠名單。而反核團體也將在三月九日於北中南東四個城市舉行反核遊行。另一方面,馬英九總統則表示將以傾聽、溝通、慎決的態度來面對核安問題,甫上路的江內閣也將核安列為重大議題在新閣座談會中深入探討。擁核、反核勢不兩立的陣營,終於出現對話的契機,希望能從全民福祉的角度,營造出一個理性探討核安的空間。
就如同本報一月十四日社論所指,是否以核能來發電並不是「是與非」的問題,而是應經過慎密的風險評估後的策略選擇。昨天本報社論也指出,在日本核災事件後,各國雖一度暫停核電的發展,但之後則謹慎恢復核電,甚至續建新的核電廠。這些暫停發電的核電廠後又恢復發電,相信也是各國政府在評估核電廠的安全性、停用核電廠後的能源供應、汙染增減及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等相關因素所做的決策。事實上也有些評估未過或尚未完成評估的核電廠迄今仍停機中。
台電的核四廠計畫已超過三十年了,但受到民間反核運動的影響,其動工時程一再延後,台電當時以民粹式的語言,將不蓋核四廠與缺電、「不能吹冷氣」綁在一起,訴求核四廠的必要性;但三十年來,台灣也沒有出現長期性的缺電問題,而核四廠動工迄今也二十年,拖拖拉拉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完工,也沒有影響到我國的供電能力,顯然,一路以來主張興建核四廠的評估,其可靠性應受質疑。
從另一方面來看,「無核家園」曾是民進黨重要的主張,但在檢視長久以來政府和民間的作法後,實在很難令人不懷疑台灣社會曾經認真想過「無核家園」的生活嗎?
從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京都議定書》簽訂以後,政府對節能減碳的動作一直停留在口號的宣導上,我國對國際減碳的承諾,也從二○二○年回復到二○○○年的基準,改成回到二○○五年汙染更嚴重的基準,而人均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每人每日耗電量都成長大約四成左右,資源耗用型產業產值占製造業產值大部分的時間也在三分之一以上,至於再生能源裝置容量一直停留在百分之九的比例以下。由上述的數字,看不出來這是一個以「無核家園」為目標的社會。
台灣對「節能減碳」的無感,才是我們在討論台灣應否成為「無核家園」,最荒謬的行為。
如果可以選擇,沒有人願意生活在有核汙染風險的環境中,我們期待社會以理性的對話來討論核電政策的去留。但在這項政策還未有定論以前,政府應提出明確的能源政策,包括產業結構的調整及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而不是一面發展大型耗用資源的產業,一面在強調核電廠的必要性。同樣的,貿然關閉核能發電機組,對台灣的經濟發展、失業率、生活水準、…等的影響,恐怕也非當前的台灣社會所能接受。這都是擁核與反核者不能忽略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