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130公分 視障者學攝影 用感官讀世界

李祖翔 |2013.02.16
1643觀看次
字級
無論畫面是否清晰或主體明確,都是視障者的創意藝術。圖/伊甸基金會、竹圍工作室

十八歲因眼底出血影響視力,導致一眼僅有光覺、一眼能見度低於零點一的徐雅婷,失明後就將所有相機都送了人,因為,視障者還需要記錄影像嗎?然而,去年底,在徐雅婷失明後五至六年,伊甸基金會愛明發展中心和她取得聯繫,表示有藝術家想開辦「視障攝影課程」,詢問她參加的意願。抱著疑惑又期待的心情,徐雅婷體驗了四堂與眾不同的課程。當成果展結束,她不再排斥擁有相機,還想重新用影像記錄生活!

在視障朋友感到自己也能攝影的驚奇前,這樣的課程如何誕生,原來契機是一位藝術家的「好奇心」,好奇視障者眼中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去年以自營方式、開放讓國際及台灣各地藝術工作者短期進駐,連結社區營造與藝術、社會關係的「竹圍工作室」,發起「新秀駐村計畫徵件」的活動,新加坡視覺藝術家Alecia Neo用「看見與看不見的彩、光、影」計畫獲選,工作室為她安排六名不同障別程度的視障者上課,包括弱視、全盲,而Alecia Neo開設「創作工作坊」的目的,就在協助視障者探索、開發潛在創意,她認為藝術創作的參與,不但可以提升視障者的生活品質,也可以豐富視覺健全者的生活。

在一個月的工作坊期間,視障者必須學習透過影像製作與文字,學會表達自己拍攝當下的想法,藝術家希望視障者能繼續利用僅存的視力或殘留的視覺記憶力、想像力從事影像藝術創作,而根據研究顯示,攝影設備與其他光學設備等儀器,是可以幫助視障者更容易觀察身邊景色和物像的。

真實的視障者角度

徐雅婷說,第一堂課老師和大家討論如何進行,例如延長快門時間,在暗室中用「光」作畫,然後自拍,「我們用光描繪身體曲線」。之後老師發給學員每人一台立可拍相機,把想記錄起來的景色拍下,「我問,如果失焦怎麼辦?晃動、黑黑的也可以嗎?老師說,當然可以!那正好是你們看出去的畫面不是嗎?這是最真實的呈現。」那時她才了解到,拍照的藝術,就是把感覺捕捉下來,「我有隻眼睛看出去,世界就像是鋪了一張紗布的模樣,而且是紅的,人物只有輪廓,像剪影,分不出其他色彩。」

與老師討論作品時,老師指著一張拍攝捷運的相片說:「這張重點應該是跑步的人吧?」她才想起,當時是想記錄自己的一日生活,例如搭乘捷運到中心上課的過程,拍捷運時,聽到有人跑步、向她靠近,原來是捷運保全來詢問她要不要幫忙?她沒想過會不小心把對方拍進相片裡,「我們的作品是無法預料的!拍了什麼,自己不清楚。」以前喜歡用攝影記錄生活,是因為「念舊」,現在想攝影卻是為了「延續喜歡拍照的感覺」。

視障者在音樂、文字創作上有潛力能被理解,但視覺上一樣有藝術潛力嗎?從徐雅婷的作品上就能看見答案。徐雅婷的光畫中,用光在手杖上繞了一個圈,並把自己圍住,她為作品下的解說是:「直徑一公尺的束縛,用一百三十公分去突破,不是很難,只是需要勇氣。」意思是失明後,與他人的安全距離是一公尺,避免誤傷或撞到,多了一公尺的空間,卻也是束縛,有時候,沒有人陪就無法出門;手杖有一百三十公分,能幫助她恢復獨立,學會出門並不難,只是需要鼓起勇氣去挑戰恐懼。儘管一個人出門很容易迷路,但徐雅婷說,只要不要離人群太遠、會開口問人,大不了最後回到原點再出發。

從前感慨要努力記下場景、不然記憶都漸漸消失了,沒想到現在還可以記錄,徐雅婷很開心,「我覺得視障者的攝影作品,主要能傳達我們的世界和生活給其他人知道,我們也有生活自主性,可以獨力完成很多事。」

聲波高低判斷位置

也是中途失明的林鈺祥說,如果拍攝的對象是人,問題就不大,「我們可以透過他說話傳來的聲波高低,判斷他的位置,老師都說我拍的特別『準』。」但如果是風景,就需要旁人指引了。老師一讓他們學攝影,他最想拍的就是淡水捷運站的建築,因為當他還看得見的時候,對淡水捷運站的印象是很傳統、古色古香的建築。拍照對他的意義是什麼?他說是「紀念」。看不到怎麼紀念?他又說,老師教了,旁人用雕刻刀把相片中景物的輪廓點出來,這樣以後就摸得到了!

學員鄭森林已六十三歲,本來是個攝影玩家,喜歡南來北往的找尋心目中的難忘景致,視力惡化後他自覺快樂的日子走到盡頭,很多事都不可能再做了。這堂攝影課卻改變了他的想法,「以前我學構圖、光圈和快門,但老師注重感覺和氛圍的呈現,她教我用聽覺、觸覺、嗅覺和對光線的敏感去對焦、按快門,她說這樣一定有不同的攝影層次。」為了完成作業,兒子陪著他,一邊解說,他一邊按快門,當兒子說面前的池塘有鴨子,鄭森林聽到游水聲就拍,水聲竟是他攝影的根據。老師教會他用感官重新去讀世界,拍出有感情的作品。

竹圍工作室專案助理楊佳梅說,Alecia先天即有敏銳的視覺感官能力,也擅長利用視覺影像,當作溝通的傳導媒介。Alecia設計的內容為:藝術家扮演視障者的攝影師,根據學員的指示作畫面構圖、對焦與拍攝,在黑暗中利用長期曝光與使用手電筒,或者其他光源光束作畫的方式完成作品,協助學員拍攝自己並與他人分享自己的世界。也可以使用現成照片,利用拼貼技法,剪貼所看到的影像,或單純描述他們的想法。竹圍工作室總監執行祕書李曉雯表示,Alecia試圖將相機、攝影機變成視障者開啟與世界對話的媒介,該行動讓一般人警覺,人們的確該重視視障者的關懷,尤其是「了解他們」這件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