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並不確定要住在哪裡,沒有預定好的行程,沒有回航的明確時間……我終於走向了那條白色浪花鋪成的路……那些海洋的氣味喧鬧吵雜,像一群騷動無法制止的頑皮兒童。」作家蔣勳接受中華電信基金會之邀,在《旅行台灣》一書中分享自己曾旅行到望安的故事。望安在澎湖,但在他筆下的旅程,澎湖應該有些什麼景點,行程中看不到,文章最後結束於一隻幽默的鳥,蔣勳笑著看牠倒栽蔥式的自殺表演,這就是他在望安的故事。
「應該沒有一篇旅行文章是這樣寫的吧?」基金會執行長林三元說,基金會走入社區,想協助推廣、保存在地文化,但真正的文化不在吸引多少遊客,而是當地人能不能為自己感到驕傲?「真正的地方文化在於『人』,人對家鄉的情感才應該被留下,然後分享出去,就像科技,符合人性、擁有關懷,才有存在的價值。」深度旅行就是看見不計得失、利益的情感,所以蔣勳在望安看到了浪花、聞到了鮮腥的氣味、感覺海藻和蝦蟹在他頭髮四周吐泡沫,甚至有位文史義工主動向他介紹風情。
透過中華電信的網路,基金會的深度思考,台灣人看台灣就有了新角度,換句話說,即是欣賞以尊重在地文化為前提,而所謂的文化,離不開土地。總監高世威得意的說:「書的反應熱烈,逼我們不得不出第二集。」而且第一集初版五年來已高達十二刷。
@偏鄉民眾愛上科技
中華電信基金會的招牌計畫「數位好厝邊」,就是記錄台灣、營造在地新風貌的開端,開發社區據點至今已有六十三處,鼓勵居民善用電腦及數位工具,完成原有的社區發展、地方產業、保存特色文化等任務,後來連社區中的人文關懷都在基金會的資源提供下有出人意料的成績。
林三元表示,從硬體服務到軟體,是發現往年包括政府、其他電信業者和社福團體試圖提供的網路科技資源,並沒有讓民眾意識到使用的必要性,對大部分的民眾而言,花時間學電腦,不如為生計煩憂,「電腦教室一旦乏人問津,就會變成倉庫或蚊子館,對於工作之外還要找人去管理這個空間,無疑讓人煩惱。」於是基金會有了新點子!「我們要讓偏鄉民眾愛上科技,但在這之前,得先讓他們知道科技的影響力有多大;所以我們先走入社區,了解他們遇到什麼難題,再思考怎麼用數位工具解決。」
@擦出城鄉交流火花
如果一間有網路的電腦教室出現在部落,它能用來做什麼?首先,得知道偏鄉部落的生活情況:「由於普遍經濟弱勢,父母必須外出打零工或做農忙;兒女放學後無處可去,多在路上遊玩或在網咖消磨時間;少數有自覺、想改變或政治考量的社區,會組織社區發展協會,爭取預算並提高就業機會,但他們缺乏專業的經營人才,以致每年只能打出悲情牌,期盼社會伸援,長此以往,不再覺得家鄉文化有多重要,吃得飽、有錢才是首要之務。」
其次,了解數位空間能扮演的角色:「父母學會用電腦,可以增加就業競爭能力;發展協會可以行銷社區產業、讓更多人知道這個社區的需求和特色;老年人可以透過視訊或通話軟體和子女話家常,提升社區活力;孩子放學可以到教室來寫功課和玩遊戲,生活更安全且減少學壞的可能;網路資訊幫助他們開闊眼界,對未來有初步的藍圖;社工也能透過電子信箱,和個案互動,包括提供補助管道、婚姻諮商、親職教育、心理輔導等。」因此,基金會明白,要尋求其他團體的合作,找到相對應的有用資源,例如老師。
老師資源怎麼來?高世威說,途徑有三種,一是基金會和學校洽談,產、學合作,讓老師到偏鄉服務,如去年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的教授與台南白河林子內教會、高雄茂林烏巴克藝術空間合作,運用在地食材與金工技藝,為社區創造永續環境和特色商品;第二是社區自己媒合講師,基金會補助經費;最後是邀請基金會的第二招牌活動:「蹲點‧台灣」計畫中的學生當老師,學生在參與社區服務時,不僅能用影音記錄在地人文,讓更多人看見台灣的人情味,還可以讓有創意的青年擦出城鄉交流的火花。
@只想著把事情做好
其他合作後在網路上爆紅的特色產業,有「森林紅茶」,來自南投縣魚池鄉大雁村紅茶產銷班,堅持製茶時以「一心二葉(手工採出新芽、嫩葉,比機器採收的品質更好)」做為採收標準,基金會協助發展的原因,是因為看見小農從九二一地震廢墟中成功站起來的堅持,一個被認為應該讓台灣人引以為傲的故事;「法拉撒工坊」,是卑南族卡地布部落的網路平台,由於缺乏文字記載,後代子孫只能藉口語傳述及神話略知一二,法拉撒工坊記錄了手工藝產品背後的故事、居民心情點滴及上課的花絮等。
有一點容易被人誤解的是,中華電信基金會並不強調掛名、資金贊助的行為,高世威說,基金會沒有為企業打造公益形象的使命,只想為台灣做點事,不因慈善而救助,只怕固有文化消失,如林三元所說:「若連自己人都不保存,總有一天要面臨文化的掠奪,一項文化被別的國家保存而我國卻滅絕時,久而久之,那獨有的文化就是他人的了。」所幸母公司慨然允諾,覺得基金會就應該獨立做事,他說:「我們只要想著怎麼把事情做好,不用考量能為中華電信加多少印象分,不過這樣一來,少了壓力,工作變得很愉快,反而還是為整體加了分。」
基金會的運作讓母公司刮目相看,現在中華電信的員工想送禮,優先購買的一定是受基金會協助、地方產業製作的特色禮品,而基金會的員工為了推廣及鼓勵企業員工消費,也親手製作禮盒回饋,從剪裁、黏貼到包裝樣樣來,雖然苦了為數不多的成員,卻讓他們引以為傲,專案企畫林佳儀說:「有理想,才會甘願這樣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