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的內容,當然必須跟春天或過年有關的吉祥文句,型制上則必須是對聯。
對聯通常都掛於柱子上或門邊,所以又稱為「楹聯」或「門簾」,俗稱「對子」。
對聯的產生與駢體文有密切關係。駢體文自漢代曹植開其先河,至南朝梁陳趨於完善。其特點是文辭用偶、兩兩相對,這正是後來對聯的形式;到了唐代發展出來的律詩,更是規定三、四句及五、六句一定要用聯句。
對聯第一句稱上聯,第二句稱下聯。上、下聯有其嚴格的規範:
1. 對聯字數無硬性規定,但上、下聯要字數相等。
2. 上、下聯文辭要做到形、義相對應。如:墨對泉、春華對秋月、青山不老對綠水長流等。
3. 上、下聯的平仄要相對:上聯為平音的字,下聯必為仄音,相反亦如是。但可放寬為「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舉例而言,也就是上聯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則必須不同。如:第二字為平則第四字必須仄、第六字必須為平,依此類推;而下聯則要和上聯相反。
4. 必須避免孤平或孤仄;最後三字避免連續三個平或三個仄;上聯最後一字通常為仄音,下聯最後一字通常為平音。這樣讀起來才抑揚頓挫鏗鏘有致。
5. 對聯若寫成書法作品懸掛時,則觀賞者面向對聯時,右邊是上聯,左邊是下聯。
6. 對聯除了上、下聯外,有時還必須在門框的上面貼上橫批。由右向左書寫,平仄一般沒有嚴格要求。但內容要有畫龍點睛的效果,也要與所書寫的對聯內容相對應。
7. 如為書法作品,書寫著的落款及姓名印通常在下聯。上聯可記事或書年月,並可鈐「引首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