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丹前總理肯贊多傑來台參加「幸福企業論壇」,帶來了不丹王國傲視世界的幸福指數觀念。參與論壇的前副總統蕭萬長聽後頗有同感,他表示,單是追求經濟成長,不能確保社會和諧,更不能帶給人民真正的幸福,他呼籲政府要擺脫經濟成長的迷思,思考台灣社會政經發展的特質,在經濟成長與國民幸福之間找到平衡點,打造台灣成為「幸福加值島」。
不丹是一個深處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小國,雖然不是國富民強,但是你問他們的人民是不是很幸福,幾乎到過那裡的人都能夠感受到他們發自內心中的幸福洋溢。一個人均GDP只有七百美元的國家,幸福指數卻是世界第一,到底是什麼力量讓不丹人民過得如此自在?有人說是宗教的力量,但這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不丹總理吉美聽列兩年前在聯合國發表演說,他指出,盲目追求財富是「危險和愚蠢」的行為;全球金融危機提醒人們,現實的財富是虛幻的,在一瞬間即可消失無蹤。「人們無法想像,即使中國和印度立志要在消費上與美國媲美,但如果每一位地球公民都同樣的貪婪,世界會變得怎樣?」他還表示,不丹政府將在聯合國提出的二○一五年限期內,消除貧窮、飢餓、疾病、文盲、環境惡化和性別平等等問題,達成真正的永續發展。
聽列總理並建議世界採納新的千禧年發展目標,即「快樂」。眾所周知,不丹在一九八○年就根據高僧吉美欣覺旺秋提出的建議,將「國民幸福指數」列為國家追求的目標 。除了在經濟上謀求成長以外,必須同時追求物質上、精神上和情感上多層面的最大幸福。這個「幸福指數」包括四項基本內容:環境保護、文化推廣、經濟發展和良好行政。不到十年光景,國民幸福感已經傲視全世界。
雖然多數現代國家對於這四項指標也十分重視,行政院和相關部會對於這四項工作相當努力,政府更致力於推展永續經營,但是老百姓並不快樂,沒有幸福感。問題出在哪裡?工總理事長許勝雄在論壇上說,過去台灣擁有的知足、慈悲和關懷的心態,因為經濟發展而淡化,企業在有限的資源中你爭我奪,以利潤為唯一目標,沒有分享與回饋的觀念。
其實又何止企業界如此,政界更是唯小利是圖,政黨長日惡鬥,經濟搞不好、政務無法推動,老百姓望著節節高升的物價和日益縮水的薪資,快樂不起來。現在馬政府啟動改革,動輒遭到在野黨杯葛,所有政務幾乎都在口水戰中內耗;而馬總統的民調也跌到僅十三趴歷史新低。政府如此,人民自然幸福不起來。
蕭萬長提出三項施政努力的方向,包括:永續的經濟成長模式、推動幸福施政、體現族群和諧。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幸福施政,如果能夠讓民眾感到幸福,施政就算是成功的了。如同不丹總理所說,盲目追求財富是愚蠢的行為,讓民眾心靈感到豐盛、知足,才會幸福洋溢。
當前台灣社會最缺乏的就是一張張幸福、快樂的臉孔,政府不要一味的追求經濟成長,應該把「國民幸福指數」列入施政計畫中,讓政府和民間共同提升幸福力,當人民都幸福快樂了,政府還有什麼煩惱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