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阮愛惠專題報導】陳明章的音樂元素「夠讚」,詞曲通透人心,多年來知音者眾,並得到國際性獎勵,建立高知名度;然而他也曾為憂鬱症所苦,靠著戒酒、聽佛經和創作走出谷底。
陳明章八○年代的作品是批判的,以〈抓狂歌〉為代表;九○年代則充滿了對社會底層的關懷,〈伊是咱的寶貝〉曾是社會運動的主題歌。
九○年代陳明章與侯孝賢、林正盛等導演合作,開啟電影配樂之路,為電影《戀戀風塵》所譜配樂獲得法國南特影展最佳配樂;為《戲夢人生》所譜配樂獲比利時法蘭德斯影展最佳配樂;為《天馬茶房》所譜配樂獲亞太影展、金馬獎最佳電影配樂。日本導演是枝裕和聞風而來,陳明章為其《幻之光》所譜配樂,亦獲日本每日映畫最佳配樂獎。
習慣熬夜邊喝酒邊創作的陳明章生病了;酒精中毒,引發憂鬱症、恐慌症和焦慮症。他把酒戒了,但憂鬱症和焦慮症讓他無法思考;他改變生活方式,每天到北投山區的廟宇聽佛經,遊山玩水,認命養病,停止創作兩年。
創作人的藥方還是「創作」。病後陳明章寫的〈流浪到淡水〉,傳唱大街小巷,至今仍是KTV點歌王,新北市政府將這首歌刻成碑,豎立在淡水漁人碼頭情人橋旁。
陳明章找班底組成「淡水走唱團」,到處演唱,十分快樂。雖然賺到的錢少,他笑說:「因為常處於『快餓死又餓不死』的邊緣,只好一直創作。」他深信,創作是一種生命歷程,音樂要有原創性,要讓人有「被電到」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