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世界人口早已突破七十億,但兒童權益組織「國際計畫」呼籲國際社會,關注重男輕女造成「人口男性化」的嚴重問題。
重男輕女現象,幾乎舉世皆然。在西方國家,性別歧視大多跟薪資、地位不平等有關;而在世界許多地方,性別歧視卻是致命的。如印度母親帶女兒去接種疫苗的比例少於兒子;光是這一點,就要為印度五分之一女性夭折喊冤。
一九九○年代起,超音波儀器普及,在中國和印度孕婦如果發現懷的是女嬰,許多父母選擇墮胎。為了防止性別選擇性墮胎,雖然兩國都規定禁止告知胎兒的性別,但研究顯示,當禁止選擇性地把女胎墮掉,就有更多女兒在嬰兒時期夭折,母親對不得不產下的女嬰,在照顧方面馬虎草率。印度一至五歲的女孩跟同年紀男孩相比,死亡的可能性多了百分之五十,正常情形應該是男孩死亡率高於女孩。
全球女孩受虐事件的數字高得令人已變得麻木。過去五十年遭到殺害的女孩,比死於二十世紀所有戰鬥的男性還多。
研究顯示,重男輕女與經濟有關。如果經濟條件好,家庭對男性的依賴降低,女性地位就會上升。研究東亞蓬勃發展的經濟學家注意到,年輕女性以前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微不足道,現在國家把她們注入正式經濟,大幅提升勞動力。
愈來愈多婦女在政壇展現驚人實力,創造了女性政治文化。專家認為,女性在團隊中更能包容,已學會不要模仿男性行使權力的方式,並且對任何事情不立即作出衝動反應。二○一一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由非洲和中東三位女性奪得,更具有非凡意義。
雖然全球已有許多女總統、女總理,仍難獲得性別平等地位。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在公開場合被稱呼柯林頓女士,因美國主流文化延續歐洲傳統,女人婚後冠夫姓。德國總理梅克爾的「梅克爾」是第一任丈夫姓氏,離婚後仍保留下來。在亞洲,著名女性領袖如艾奎諾夫人、甘地夫人等,姓氏均是男方的家族父姓。
冠夫性基本上仍是重男輕女。蓋洛普機構調查顯示,如果只能有一個孩子,百分之四十的美國人希望是男孩,只有百分之二十八希望是女孩,而且愈年輕愈希望生男孩。蓋洛普在一九四一年做過類似民調,當時結果是三十八比二十四。如今七十年過去,重男輕女的觀念屹立不搖。美國雖也出現過婦女解放運動,不少女性主義者反對婚後改從夫姓,但至今未解。
世界各國的犯罪統計中,男性犯罪率都較女性高出許多,未婚者的反社會行為比已婚者多。但今天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如中國、印度已成「王老五國度」,很多男性晚婚或無緣結婚,無法從婚姻中受益。
直到二十年前,英國聖公會才允許讓女性任教士;而是否允許女性擔任主教,是聖公會二十年來最重大也最具爭議性的決定,日前總議會否決了「任命女主教」的動議案。聖公會裡的自由派,批評未能與時俱進,顯示英國這樣的文明國家,重男輕女的觀念仍根深柢固。
從社會發展角度講,性別比例失衡不利於家庭組建,破壞社會和諧。從人道主義角度講,墮胎、殺女嬰是人類悲劇,是對文明的嘲諷。許多女性表現傑出,已證明重男輕女是過時的偏見,「人口男性化」只會給世界帶來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