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記者李祖翔
對於企業做愛心,送孩子禮物圓夢,校方怎麼看?新竹縣玉峰國小總務主任謝芯說,收到禮物,孩子唯一的反應自然是開心,再者山上家長幾乎沒機會為孩子一圓買禮物的夢,也很少時間陪孩子。有些孩子的家與學校距離遙遠,每天要五、六點起床準備上學,但家長往往四點就要出門打零工、作農忙,無法護送孩子到校,只好外宿,每周五才帶回家。在這樣的環境下生長,山上的孩子不怕生,反而珍惜有人給禮物和陪伴的時光。
孩子要的禮物,多半與生活用品和家長、老師的影響有關,用品像直排輪、滑板車和禦寒手套,或者老師教園藝引起學生興趣,所以希望擁有一本植物百科。謝芯說,這幾年很多企業會送禮,只是第一次收到來自科技業的,而不論是低年級孩子真的以為有耶誕老人或高年級知道是善心人士提供禮物,老師都教導他們要知恩、惜福。
「我們在作城鄉交流時,孩子也會感受到自己生活環境如建築、資訊與資源都不如別人,可是會很努力用讀書改變現狀。」對於愛心團體的到來,與其說是習慣了!不如想成是他們已明白社會上有這種助人的好人存在!
「我們的早晚餐是政府和愛心人士補助的,養護院則送米、油;由於民生物資缺少,山上的孩子沒有機會理髮,很多家長為求方便,都是直接剃光的,獅子會邀請近二十名設計師上山,為孩子義剪;有小企業負責人常常帶披薩來探望小朋友,因為全校才二十九人,不會難以負荷;高雄一位製作草仔粿的阿嬤找到我們的地址,每兩三個月就寄一箱草仔粿來給孩子品嘗;一名無意中旅遊到這裡的海產店老闆,知道山上很少有機會吃魚,更寄一箱魚貨來!台中還有集團發起物資募集,裝在巴士上運過來;也有人買衣服、腳踏車和奶粉,委託每周一次負責採買的廚師媽媽帶上來,孩子總是開心地寫卡片感謝叔叔阿姨。」
山上的孩子生性樂觀,不會因為得不到而怨懟。而謝芯在感謝社會多溫暖的同時,也讚歎網路力量真大,讓他們想感恩的人實在太多了。
桃園縣藍迪兒童之家一樣每年都收到企業財團帶來的禮物,院長李雪櫻說,這是「父母之外的愛」,外來的善意被機構當作另類宣導教材,可以藉此告訴被關心的小朋友:「這是你們未來可以走的路,可以用這種關懷有需求的人的方式為社會做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