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人民幣理財商品例如債券、基金,須等人民幣存款達一定規模及回流機制建立後,才能逐步發展,一般民眾在人民幣理財上尚需謹慎。 圖/本報香港傳真
【本報綜合報導】兩岸貨幣清算機制進入最後倒數,台灣可望藉由兩岸緊密的貿易關係,加入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競爭行列。
香港是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的境外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參與香港人民幣清算機制的金融機構已達一百八十七家,其中有一百六十五家是海外銀行的分支機構以及大陸銀行的海外分行,並擁有覆蓋達三十多個國家的結算網路。
人民幣相關金融產品的發行,包括人民幣債券,二○一一年發行量已成長到人民幣一千零七十九億元,其他相關財富管理商品從二○一○年開始發展,已增加大陸市場的可投資標的,其中包括協助資金回流投資大陸債券市場,還成功引進人民幣直接投資大陸的機會,二○一一年投資金額達九百零七億元。二○一二年一月,香港的人民存款額度為五千七百五十九點六億元,約占總存款的百分之十,僅次於港幣及美元,人民幣成為香港市場流通的第三大貨幣。
顯然香港早已搶先占有最佳優勢,未來台灣銀行業想吸收人民幣存款,可能要以更高的定存存款利率搶人民幣存款客戶。央行總裁彭淮南表示,台灣的目標是成立台灣人民幣離岸中心,但一開始國內人民幣利率一定會受到香港的拆放利率影響,除非台灣人民幣資金池茁壯到和香港差不多,利率才不會受到香港影響。銀行公會理事長劉燈城則表示,以台灣總存款三十二兆元估算,依照香港經驗來看,有百分之十存款轉換為人民幣的模式,則至少達人民幣六千五百億元,超過香港人民幣存款餘額。
目前全球僅有香港、澳門設有人民幣清算行,其他國家還是以代理行形式發展,兩岸簽定貨幣清算機制,無疑成為台灣發展離岸人民幣的潛在商機。國泰金發言人李偉正表示,台灣擁有龐大而緊密的兩岸貿易關係,有機會透過每年數百億美元的貿易額在人民幣離岸市場中打出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