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梅詩,大都讚梅愛梅,唐朝李商隱的梅詩卻不同,他竟然恨起了梅花:「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寒梅最堪恨,長作去年花。」
寒梅是跨了年的花,一再提醒遊子,天涯又歲除,當然堪恨!
只是,恨的是人不是花,花只是兀自開著,原本就誰也不招惹誰。
不過,花無恨卻有愁,愁些什麼?
蔣捷這麼說:「白鷗問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時,何事鎖眉頭?風拍小簾燈暈舞,對閒影,冷清清,憶舊遊。舊遊舊遊今在不?花外樓,柳下舟。夢也夢也,夢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黃雲,濕透木棉裘。都道無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梅花不畏寒,愁的是雪多壓折了條枝。
蕭泰來說:「千霜萬雪。受盡寒磨折。賴是生來瘦硬,渾不怕、角吹徹……」然而,雖說是歷經千霜萬雪,事實上,梅花卻只在江南綻放。原因是梅花適合濕冷的天候,江北卻太過乾燥,並不適合梅花的生長。
三國人陸凱,有一首〈贈范曄詩〉,是中國最早的詠梅詩。詩云:「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梅花代表江南春的訊息!折花送人,表示送的是江南的春天。
然而,雖則梅花開放於冬春之際,李白詩裡卻有這麼一句:「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五月是確定沒有梅花的。所以這裡說的不是真正的梅花,而是古樂府橫吹曲調——〈梅花落〉。
想來古人也真有智慧,美玉冰涼的質感,笛聲悠揚明亮的音色,以及笛子顆粒感的音質,用來表現梅花玉潔冰清的精神,實在是令人讚歎絕倒!
高適的〈塞上聽吹笛〉一詩中:「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也是跟李白這首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除了詩人寫梅,中國畫家也很喜歡畫梅。因為梅花綻放於寒冬的卓絕精神,正是文人畫家們,用以自我期許的修為。而曲折蒼勁的樹幹枝條,也很適於筆墨的揮灑表現。
或者與松、竹合稱「歲寒三友」,或與蘭、竹、菊合稱「四君子」,都是歷代常見的繪畫題材。
歷代畫梅高手甚多,其中最有名的是王冕。《儒林外史》曾經描寫王冕畫荷的故事,因此使得許多人誤認為王冕是畫荷高手。不過,現存於故宮的王冕畫作,幾乎都是梅花,並沒有荷畫流傳下來。
在台灣,賞梅最有名的地方,莫過於南投的風櫃斗與烏崙松。烏崙松有民宿可住。民宿被梅林包圍,在此過夜,夜間持手電筒賞梅,別有一番情趣。如果天空有一輪明月,則更佳。
「清絕影也別,知心唯有月。」梅花的出塵潔淨,與月亮是一致的,所以引月亮為知己;甚至後人以「明月前身」來形容梅花也就不足為奇了!因此,梅花配上月亮,也是畫家喜歡的題材,稱之為「雙清圖」。
至於清晨賞梅,散步於梅林小道,享受清涼的晨風中徐徐而來的暗香;親炙「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的詞境;或者靜坐梅下,仔細觀賞梅花上清絕明亮的晨露。滌心清神,萬無雜慮,塵世的一切雜遝煩擾,已被隔絕於時空之外。
歲月在此靜止,恍然之間,「明月前身」已不是梅花,而是被花露晨風所拂浴後的一塵不染的心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