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挑戰創意 鼓勵獨立思考

李祖翔 |2012.12.15
2344觀看次
字級
台灣DFC團隊,左三為許芯瑋。圖/台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




由台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發起的「DFC創意行動挑戰」剛結束第三屆的頒獎典禮,隨著每一年對活動定義、進行方式、合作單位和推廣管道的調整,成果卓越,尤其協助推動挑戰的老師已體會到協會的用心,即使孩子的公益提案沒有獲獎,依然年年參與,且表示孩子設想出來的計畫,實踐後還要持續變成一種習慣。協會理事長許芯瑋說,這證明源自印度的DFC創意行動也適用於台灣的教育環境,孩子可以從小培養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是競賽 是自我挑戰

DFC(Design for Change)是「透過感受(feel),找出周圍困擾你的事、讓你想改變的事;想像(imagine),彼此激盪可能解決的方法;實踐(do),花一周時間付諸實行;分享(share)把故事和成果分享出來,最後你的行動改變了世界。」的過程。

台中市北屯區建功國小的老師郭至和就用心為學生引進DFC挑戰,他將公益創意行動融入正式課程裡,最初並沒有告訴孩子這是有主辦單位舉辦的一個活動,孩子依然很有收穫,直到得知很多人在跟他們一起進行改變世界的挑戰後,更提高參加興趣。郭至和不希望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得失心,只是嘗試玩玩看,後來協會也聽到老師的心聲,將創意「競賽」改成了對自我的「挑戰」。

等孩子完成提出的創意計畫並實踐、交成果後,郭至和才參賽,前兩年沒有得獎,郭至和說,自己比較在意的,是教學歷程的訓練,老師怎麼說,孩子就怎麼做,但第三年以說故事的方式,陪孩子經歷創意發想的歷程,反而有兩組得了獎,原來孩子才是活動的主體。

第一年郭至和指導的孩子中,一組想到了名為「美麗新校園」的方案,小朋友覺得大家對垃圾減量、資源回收的概念不足,對地上髒亂也感煩心,因此針對校園垃圾、雜物及雜草採取行動,推出兩大方案:一是當校園清潔義工,身體力行打掃環境;二是製作海報宣傳環保概念。第二組「Bye! Bye! 小宅童!」是發現台灣現今家庭至少一台電腦,加上網路世界迷人,大人小孩都沉迷其中,連小學生也成為宅童,因此鼓吹朋友及同學,跟家長針對使用電腦的時間做協調,加裝限制時間小程式,讓對電腦入迷的成員改掉壞習慣。

第三組「社區公園 Go!Go!Go!」發現公園設施不足、雜草叢生,難以供一般民眾休閒,所以試圖改變現況,行動分兩部:公園淨化及市議員遊說,他們先說服全班一起打掃公園,再寫信給議員,希望議員為他們發聲。另一組把消費者隨手亂扔發票的習慣變成公益活動,關懷弱勢。還有蒐集紙箱,改善桌子置物空間。也有人想關懷資源班學生,利用下課時間去資源班陪伴、關心特殊孩子,和他們一起玩遊戲、做功課。

秀出卡片 父母不生氣

第二年,學習對象是四年級生,一樣對校園環境的整潔非常重視,有製作海報,以有獎徵答方式鼓勵大家分享愛護地球的方法;有觀察社區狗便便來自流浪狗或寵物狗,思考如何勸導飼主配合;有調查全校每日廚餘量,發現同學有不良飲食習慣及偏食情形,便引用世界上遭受饑荒國家為例,到各班提醒糧食重要性;有推廣自帶環保筷用餐,換免費飲料;還有協助留下因菸草業凋零與都市重畫將被拆除的菸樓紀錄,製作小檔案,調查並擔任導覽員,再將珍貴資訊放在部落格上供民眾瀏覽。

第三年對象改為三年級生,本來老師擔心孩子完成公益方案的能力不夠,不料反跌破眼鏡,受到評審肯定:獲獎!評審說,小朋友的發想很符合他們的真實需求,例如由隊長陳柏源發起的「facelove不生氣」活動,隊員謝佩容說:「我們小孩子最天真可愛了,不過很奇怪,為什麼大人常常喜歡罵小孩,不知道會留給小孩不好回憶?所以我們希望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讓大人不會罵小孩。」大人常因為什麼原因生氣?謝佩容說:「因為我們不聽話。」孩子不聽話大人當然生氣,但她又天真說:「例如奶奶叫我去洗澡,我說等一下,她連一下都沒有等,就直接生氣了;還有姑姑嫌我字醜,就會罵我。」

隊員洪珮庭說:「一開始我們想到的是,當大人生氣,就唱歌給他聽,還有扮鬼臉逗他們笑,可是怕這樣做,大人以為我們在開玩笑,反而更生氣,經過三次討論,決定製作facelove小卡片,讓全班同學告知爸媽卡片的意義,當我們拿出卡片後,爸爸媽媽就要深呼吸十秒鐘,告訴自己不能生氣,如果成功了,就在卡片後面簽字,一個星期後看這個辦法有沒有用。」愛搗蛋的陳柏源就帶頭試驗,當同學已翻開課本準備上課了,他還在玩文具,一感受到老師要抓狂,立刻使出大絕招,秀出卡片,請老師不要生氣,深呼吸十秒鐘!老師果然沒生氣,卻瞪著他說:「請打開課本好嗎?」他才笑說:「是,遵命!謝謝老師(不生氣)!」

同學回家試驗,成功消除爸媽怒氣二十次以上,一個同學說,這真的很神奇,寫作業時,媽媽講他慢吞吞,正要開罵,卡片一拿出來,媽媽真的不生氣了,還在卡片後面簽字。只是這個活動拯救了班上的同學,對發起團隊卻失靈,有人說:「當我拿出卡片時,沒有人理我。」有的則說:「我一直很乖,沒有惹人生氣。」還有人則忘了把卡片帶回家,發揮不了作用。

不是課外 是課內學習

另一組獲獎的主題是「幸福來敲門」,與上一組有異曲同工之妙,劉佩昀、王昱翔、李致其、鄭松儒四人發現很多同學在校心情不好,甚至在打掃時被問怎麼了?就突然掉淚,起因是前天晚上,爸媽大聲爭吵,原來當爸媽吵架,最擔心受怕的就是小孩子,這些爭吵在孩子眼中不是說忘就忘的「小事」,孩子認為爸媽不生氣,好好溝通,就有幸福家庭!經過討論,他們邀請家人簽署幸福宣言,一起約定不輕易吵架,更傳授維持幸福的小妙方:「當家人快要吵起來時,可以怎麼協助他們化解情緒?就是吃下幸福小仙丹(一顆糖果),然後回想過去的甜蜜時光。」

全班所有家庭共一百一十六位家長及手足簽名參與,活動進行一周後,維持家庭和睦的同學高達九成以上,二十五個同學有二十四個家庭一周內沒有吵過架。成果讓小孩子認為,當家人吵架前,若有注意小孩的感受,就不容易發生激烈爭吵,因此期待分享給其他班級,給更多家庭加入。

三年級的小朋友竟可以因為DFC活動,學會發掘自己及他人的問題,並找出解決方法!例如「導航小書回家去」的發想,學生發現很多人借閱了書籍,會忘記原來的位置,把書櫃弄得亂七八糟,所以一起製作「小書導航尺」,借書時把尺放在那個位置,讓整理書籍的人減輕很多負擔;有同學發現,這學期的科任課很多,但前往科任教室常會打擾其他班級,就發想如何安靜,他們嘗試提早集合及安排幹部在隊伍最後督促同學輕聲,發現成效不彰,再找出移動到科任教室最短的路線,避開其他班級,不從走廊經過,改經過辦公室和操場,幹部再沿路使用鈴鼓,提醒同學放輕腳步及說話聲;還有人觀察到學校遊戲器材區維修保養時,更小的小朋友都不能用,若讓他們到田徑場去,必須和高年級的哥哥姐姐爭地,不如利用下課時間,在穿堂和升旗台教七個班級,約一百八十個低年級小朋友玩用空瓶製作的環保陀螺。

郭至和說,創意行動不是課外學習,應該是課內的!老師必須教孩子不以學科或成績去衡量問題,「我認為教育不是只讓孩子『知』就好,孩子知道的不見得比老師少,反而孩子應該用行動,想出問題的解決方式,從小學習解決問題,未來長大更能獨立思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