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竟在「如法受持分」說了「如來無所說」後,便提起「微塵非微塵」,以及「世界非世界」。實在太奇妙了,他又恢復了科學家的身分。
如果觀察量子態,就會發現微塵即世界,世界即微塵。世界與微塵之間的轉換,幾乎連一秒鐘也不需要,甚至跟時間沒有關係,不過是動念之間而已。世界與微塵之間的空間概念,也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難怪佛陀要在「一體同觀分」中,跟須菩提釐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與佛眼都具足,才能跟佛一樣,做到「一體同觀」。
根據六祖的解說,所有的人,都具備這五種眼,跟佛一模一樣,只是我們被自己的愚痴遮住,自己不知道自己擁有什麼。佛陀要做的,不過就是掀開這層迷霧罷了。
六祖解說這五眼的方式,也別出心裁,模擬「揣測」佛陀的企圖,每句話都有指標性。
他說,肉眼就是不斷念誦修持般若波羅蜜,解開心中迷霧。看見眾生都有佛性而起憐憫,就是天眼。不再有愚痴的念頭,便是慧眼。就連法相也不生時,已成法眼。生死迷惑盡除,通透明亮無遠弗屆,正是佛眼。一看這註解,便把人引進了修持的道路上,毫不客氣。
說完又覺不夠精準盡興,六祖繼續闡釋:「見色身中有法身名天眼,見眾生各具般若性名慧眼,見性明徹能所永除,且一切佛法本來自備名法眼,見般若波羅蜜能生三世一切法名佛眼。」這段話卻沒有肉眼,相當有趣地給了量子態一個被看見的機會。
想像佛陀是最早的天文物理學家,用最簡明扼要的方式,看見他所看見的真相。那麼,量子態,最能表達這五種眼所看見的世界與狀態。
我們可以逆向行走一番,將人體拆解成細胞來觀察,這一點,用現代顯微鏡已經可以做到。最細最細,可以沿途觀察到比粒子還小的微中子,而科學家相信,隨著科技的進步,不久的未來,有可能發現更小的。然而更奇妙地,在最小的粒子裡,可以發現整個宇宙大的世界,這一點,也是近代物理學家的新世界。佛陀不是早就在經典裡,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在六祖的眼中,佛陀是慈悲的智者,而我看來看去,都覺得佛陀是最早的科學家。就憑這微塵與世界之間的思辨,只有科學家,才能清楚地用「肉眼」看到。而佛陀說這肉眼涵蓋了可以持續發展的天眼、慧眼、法眼與佛眼,因為這本就存在,只需看見,或者說拿出來用,完全不需要去別的地方找,人人都有。
昨天跟好友談到《金剛經》的科學辯證,想起書中唯一有點宗教味道之處,只剩下菩提心的慈悲,但如今一想,即便是這「菩提心」也非常地科學。因為佛說「真菩薩」救度眾生便無有眾生可度,這不擺明了看見所有粒子都是同一個粒子的狀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