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虻頂一頭絢麗謎團

文與圖/楊維晟 |2012.12.08
1454觀看次
字級
圖/楊維晟

水虻,似蜂又似蠅,蓋一蠅也。

公園菜園校園甚至家園,見到水虻的機率其實並不低。這種靛藍色的雙翅目蠅類,沒有家蠅或麗蠅的多毛噁心感,也不嗜舔食你我多汗的肌膚。偏愛沐浴在陽光下的水虻,帶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藍,比藍染布料的色澤更多了分生命力。

深沉的藍與略顯修長的身軀,讓牠們頗有某些蜂類之姿,水虻並非神經質的昆蟲,只要動作放輕,牠在葉片或牆壁上休息時(見左上圖),不會介意我們的近距離觀察,放大鏡或微距鏡頭是輔助工具,當然,尚未老花的肉眼也能發揮良好作用。無論何種觀察工具,我的建議是:從「頭」看起,尤其不能錯過複眼與觸角(見右上圖)。

複眼與觸角

昆蟲的複眼由成千上萬個小眼所組合而成,撇開功能性不談,複眼的造型與色澤除有助於人類辨識昆蟲種類,更能挑起我們沉睡已久的藝術細胞,水虻的複眼就有如此魔力。以綠色小眼為底圖的複眼中,穿插了聚集成條狀紋路的藍色小眼,隨機又帶點刻意的組成電波狀圖案,彷彿明年夏季時裝秀中最潮的墨鏡。水虻複眼擁有引人注目的元素並非偶然,電波紋路的複眼,如墨鏡般具有濾色功能,能減弱或增強特定色彩,科學家認為這有助於水虻辨識同類。

複眼間的觸角則是另一亮點,水虻的觸角雖短,造型卻像一對剃頭刀,觸角一上一下的不停擺動,像是剃頭師父熟練地舞動剃頭刀,或是樂團鼓手快速地敲擊鼓面。觸角的擺動,並非為了敲擊物體發出聲響,在空中的揮舞,只想探索空氣中腐敗食物的氣味,垃圾桶中任何有機體,都將是雜食性幼蟲成長的能量。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我遇到水虻幼蟲,外型不甚討喜的幼蟲從排油煙機自天而降,雖然我早知排煙管內被麻雀看上、成為築巢處,但我料想不到的是,麻雀巢內的排泄物或其他有機物質吸引水虻產卵。以多種有機碎屑為食(包括廚餘、肥料)的水虻幼蟲逐漸茁壯,或許是食物不足,幼蟲開始移動覓食,便很不巧的從排油煙機掉至廚台,與我打了照面。

觀察水虻的成蟲與幼蟲後,我得到一個結論:「大時了了、小未必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