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美感分數較低的物種,通常比較具有研究價值。圖/123RF
文/彌生
俗話常說:「人帥真好、人醜吃草。」其實,不只人類中的俊男美女較吃香,據研究發現,顏值較「醜」的魚,受到人為威脅而滅絕的風險也較高。
一份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期刊》(PLOS Biology)上的研究指出,「醜魚」通常在演化上更具獨特性,但不論是魚類也好,哺乳動物也罷,比較「美麗」的物種,往往比其他物種更容易成為研究焦點。
美感分數影響命運
這項由法國蒙彼利埃大學學者主持的研究發現,「美感分數」較低的珊瑚礁魚類,瀕臨滅絕的風險愈高,這顯示人類往往傾向關注「比較漂亮」的物種,因此在保育工作中,很可能忽視美感分數較低的物種。
上述研究中,所謂的「美感分數」,不光只是指物種的外形美醜,更重要的,是物種外觀呈現的色彩、圖案、配色及彩度,都會明顯影響保育關注度。
群集生態學家Nicolas Mouquet表示:這項研究要強調的是,大眾對保育工作的支持與最需要保育的物種之間,可能有落差。
憑主觀印象定奪美醜
研究人員首先設計出一項結合機器學習和民眾問卷的調查,來判定每條魚的「美感分數」。
研究人員以線上問卷調查的方式讓1萬3000名民眾對481張輻鰭珊瑚礁魚類照片評分,並使用這些資料來訓練卷積神經網絡(處理視覺相關任務的深度學習模型之一)。接著,以經過訓練的神經網絡,用來評估另外4400張魚類照片,其中包含2417種最常見的珊瑚礁魚類。
問卷調查要求參與者從兩張照片中選擇「比較漂亮」的魚,找出人們認為哪些特徵最令人欣賞。例如,具有多種或較亮的顏色。利用這些變數,研究團隊建立出一個電腦模型,可根據人們的認知將魚類外觀的美感分數排名。
色彩斑斕魚類最吃香
結果發現某些魚類如:蝴蝶魚和神仙魚,美感分數排名較高,而色彩較少的鰺魚和鯧魚等魚種,得分較低。「其實,美感分數較高的魚,在其他方面並不那麼獨特。」但在演化史和生態系統中的角色較獨特的魚種,往往因為美感分數較低而面臨更多威脅。
研究發現,在IUCN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的紅皮書中,被列為「易危(VU)」、「瀕危( EN)」或「極度瀕危(CR)」的魚類物種,美感分數明顯低於被列為「無危(LC)」的魚種。
未列入受脅物種紅皮書的魚種,美感分數居中,美感分數明顯比瀕危組高,而比無危組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