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杜憲昌台北市報導】逢甲大學行銷系大四學生陳致源,透過學校「產學合作」專案,累積向企業提案的經驗,已經有企業表達願意延攬;財金系畢業校友洪瑋亭,大一時即接受職涯性向測驗,發現自己適合服務人群,大學四年皆以此方向修課、玩社團、實習,畢業後即順利進入金融服務業;元智大學機械系三年級的陳仲庭,在全英語課程的訓練下,培養了優秀的外語能力,不但於國際義工計畫中充分學習服務,明年還將以交換學生身分前往德國留學。
這些都是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的實際受惠案例。該計畫於九十四年試辦,九十五年施行,近七年來已補助過四十二所大學。
教育部常務次長陳德華表示,現今的大學教育已經成為大眾化、普及化的教育,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就業實力以及國際競爭力,即成為刻不容緩的重點課題。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應運而生,就是期許透過獎勵機制,鼓勵大學提升教學品質,並發展國內教學卓越典範。
「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第一期計畫偏重於學校制度面的建構,第二期以深化學生核心能力的提升為重點,實施近七年來,已使台灣的大學教育從過去的單向式,轉化為更多元的校園文化,讓學校的教學品質和學生的學習動機都有顯著的提升。即將於明年度展開的第三期計畫,重點在提升學生就業率以及彰顯學校特色。
為使社會各界對「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內容和實施成果能有更多了解,教育部十五日至二十三日將在台中科博館舉辦成果展,關心大學教育現況的民眾可前住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