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 地利之便

姚儀敏 |2012.12.05
4306觀看次
字級

一場戰爭或對抗中,你認為「地形限制」與「準備不周」,哪個危害較大?哪個比較容易克服?

歷史上有很多無法克服地形險阻,因而失敗的例子。如波斯曾以大國之姿,依恃十萬兵力攻打斯巴達,斯巴達自知弱勢,便以溫泉關的險阻做為屏障,終以三百壯士力克強敵。

諸葛亮六度攻魏,功敗垂成,除了運補困難之外,部隊必須行經「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也是主因。

拿破崙在征俄戰爭中,受焦土與天候的影響,圍困於俄羅斯平原,加上後勤支援不足,拖到冬天,近半凍死,最後雖能進占莫斯科,卻無功而返,也是明顯的例子。

美軍與北越之戰,受限於熱帶雨林的困境;中日八年抗戰,日軍受困於中國大陸;張靈甫將軍率領標準美式重裝甲師固守於岩壁地形,如此強大武力依舊敗於孟良箇,即因運補不易;以及霧社事件中,莫那魯道運用地形壓制敵人。

這都說明,峭壁、懸崖或變數較大的地形,也許適合喜歡冒險的旅人,卻絕不利於作戰。

不過有原則必有例外,拿破崙在征奧戰爭中,雖然旗下只有一支疲憊不堪的部隊,卻選擇了最艱難卻最快速的路徑翻越阿爾卑斯山,利用奧軍疏於防備,一舉突破險阻。

另外鄭成功登陸鹿耳門,四周都是荷蘭堡壘,但他算好漲潮時間和敵軍守衛上的漏洞,最終將荷蘭人圍困在熱蘭遮城中。

可見「地利之便」不是絕對的,《孫子兵法‧軍爭第七》說:「後敵出發,先敵而至」,孫子認為打仗重要的是率先取得有利的條件,善用地形,不為地形所困,這有賴於事先的準備、戰術的運用,與裝備的補給。

至於地形,可說亦敵亦友,不同的地形,須用不同的攻防戰法克服,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諾曼地登陸之戰中,德軍有天然屏障依然慘敗,即是最佳例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