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戰爭或對抗中,你認為「地形限制」與「準備不周」,哪個危害較大?哪個比較容易克服?
歷史上有很多無法克服地形險阻,因而失敗的例子。如波斯曾以大國之姿,依恃十萬兵力攻打斯巴達,斯巴達自知弱勢,便以溫泉關的險阻做為屏障,終以三百壯士力克強敵。
諸葛亮六度攻魏,功敗垂成,除了運補困難之外,部隊必須行經「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也是主因。
拿破崙在征俄戰爭中,受焦土與天候的影響,圍困於俄羅斯平原,加上後勤支援不足,拖到冬天,近半凍死,最後雖能進占莫斯科,卻無功而返,也是明顯的例子。
美軍與北越之戰,受限於熱帶雨林的困境;中日八年抗戰,日軍受困於中國大陸;張靈甫將軍率領標準美式重裝甲師固守於岩壁地形,如此強大武力依舊敗於孟良箇,即因運補不易;以及霧社事件中,莫那魯道運用地形壓制敵人。
這都說明,峭壁、懸崖或變數較大的地形,也許適合喜歡冒險的旅人,卻絕不利於作戰。
不過有原則必有例外,拿破崙在征奧戰爭中,雖然旗下只有一支疲憊不堪的部隊,卻選擇了最艱難卻最快速的路徑翻越阿爾卑斯山,利用奧軍疏於防備,一舉突破險阻。
另外鄭成功登陸鹿耳門,四周都是荷蘭堡壘,但他算好漲潮時間和敵軍守衛上的漏洞,最終將荷蘭人圍困在熱蘭遮城中。
可見「地利之便」不是絕對的,《孫子兵法‧軍爭第七》說:「後敵出發,先敵而至」,孫子認為打仗重要的是率先取得有利的條件,善用地形,不為地形所困,這有賴於事先的準備、戰術的運用,與裝備的補給。
至於地形,可說亦敵亦友,不同的地形,須用不同的攻防戰法克服,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諾曼地登陸之戰中,德軍有天然屏障依然慘敗,即是最佳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