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屆金馬獎台灣只拿到四座獎項,有立委高呼要「停辦金馬獎」,引起電影圈的強力反彈,聲稱政治人物什麼都要泛政治化。
不論台灣的電影業如何,金馬獎辦了近五十年,不僅為華人世界所重視,更是電影圈的一項重要象徵,華人電影都以得此獎為殊榮五十年來,能夠不分地區、不受政治干擾而獨立評審,獲得電影界的肯定,可以說是台灣文化史的一頁輝煌成就。不知道為什麼立委可以一句話就抹煞了五十年來所有電影界人士努力的成果。
就算台灣的電影沒有獲獎,台灣的電影界也是輸得沒話說。二○○八年在台灣賣座奇好的「海角七號」在最佳影片角逐中敗給港片「投名狀」,導演魏德聖大方認輸,同時也激發出他內在的爆發力,接著拍出「賽德克巴萊」這部史詩般的大戲。金馬獎不但是經過評審委員公平公開決審的;觀眾自己也有評判的能力,五十年來,金馬獎不曾因評審不公而引起非議。
有立委以台灣沒得獎就要停辦金馬獎,這正是狹隘「本土意識」的極致,文化部長龍應台回應:「誰說台灣人一定要得獎?諾貝爾獎不一定要頒給瑞典人,威尼斯獎不一定要頒給義大利人。」製片人李烈也說,如果因為台灣沒得獎就要取消金馬獎,「那很多比賽都要取消,馬拉松比賽都是肯亞選手得獎。」一個國際性的獎項,有什麼理由都要由主辦國得獎?如果都是由主辦國得獎,還有誰要來參加?這就是典型的「鎖國思想」。
台灣因為有金馬獎使得台灣夢得以實現,台灣因為透過電影讓世人更了解台灣;雖然我們的能見度還不像好萊塢電影一樣雄霸天下,但這正是我們還有待努力的地方。台灣有許多出色的導演像李行、胡金銓、楊德昌、侯孝賢、朱延平到當代的魏德聖、楊雅皤,以及得過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李安,這些人的成就不只是具象的呈現了台灣文化,更把台灣的文化傳播到全世界,這難道不就是金馬獎精神的發揚和延續。
有立委稱金馬獎應對全球開放,讓台灣電影社群與全球對話,「新時代的電影人口對國家及影展的想像,哪裡是五十年來一以貫之的狹隘視野、單薄內容的金馬獎大會可比擬!」說得容易,拍一部片就不知道要耗費多少人物、物力和財力,以立法院整日內耗的小格局,有什麼資格要求電影界辦出一場國際性的金馬盛會?現在金馬獎已經是一步一腳印的走出自己的風格,要向國際邁步,還需要各界的努力,立委正應如此打開閉鎖的心胸,大處著眼,齊心協力,促其實現。
五十年來,台灣電影圈的成就是卓然可譽的,金馬獎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我們認為,電影界人士默默耕耘了五十年,他們對於台灣的貢獻決不亞於那些以意識形態抹煞電影藝術成就的立委。金馬獎五十年來成就了台灣夢,它不但應該繼續辦,而且需要全民的投入和參與,即使做一名忠實的觀眾,對於台灣的電影事業就是一份鼓勵、一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