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和教育部決定在未來五年投入新台幣二百億元,強化技職教育。這是歷來對技職體系最大一筆投資。在少子化及勞動人力老化、不足的此刻,政府和學校都有責任,善用這筆得來不易的資源。
長期以來,國內教育資源偏重一般教育體系,技職體系相對不足。頂尖大學計畫有五年五百億,已執行多年,科技大學只能望之興嘆。這一波技職再造方案,幾乎也是立委「罵」出來的,否則,教育部原來只計畫投入三億元。
三十年來,國內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有目共睹,但發展高科技產業不只需要尖端科技人才,有了高科技,也需要高水準的工程師、技術人員、維修人員等支援配合系統,把研發成果落實,化為實際生產線與產品。若長久忽視技職體系教育與訓練,終究不利高科技產業整體發展。
技職體系的隱憂,連前副總統蕭萬長都看到了。他指出,台灣教育升學競爭激烈,導致技職教育快速衰微,青年勞動市場隨之逐漸崩解。而學者更一再指出,在教育政策獎勵方向偏頗下,技職學校的教師也偏向研究與發表論文,造成「技職大學化」;學生反而學不到一技之長,既不利未來就業,也侵蝕職場人力供應。
對技職體系投資不足的另一個不公是,技職學生多半來自弱勢家庭,投身技職體系是為了及早就業,爭取改善家庭生活與個人發展的機會。如果學校設備不足、師資不優,則又剝奪了技校生翻身的希望。更何況,近年技校生參加國際科展比賽,屢屢得獎,為國爭光,政府自應增加對他們的投資,強化他們受教育的質與量。
企業抱怨技術人才質量都不足,影響生產力。但教育部長蔣偉寧認為,企業取之社會、也應用之社會,希望企業能與技職學校形成合作鏈關係,提供更多產學合作的管道,供職校生參與建教合作。教育部的構想很好,但不能只是坐而言,教育部的責任是在產、學之間建立平台,居中媒合,落實產學聚落的概念。如此一來,學校培養的人才有出路,企業也能獲得勞力與技術活水。
國內技職體系近年另一個怪象是,餐飲人力大幅增加,教育部統計,過去四年來,技職學生總人數增加了五千多人,但其中竟然高達三千人是餐飲科系!這固然是職場供需關係導致的結果,但若技職體系只看短效、求速成,終將與整體產業需求脫節,更造成人才專長高度同質化,甚至供過於求。如何協調培育人才的方向,讓金融、服務等職別也進入技職體系培育目標,而不只是美妝、工具機的傳統專長,則需要是技職體系本身的自覺與配合。
教育部最新提出的二期技職再造方案有九大策略,包括一○八年,專業科目教師全面具備實務經驗;同年技專校院學生須全面校外實習;技專校院教師與業師每年共編教材達三百門以上等。這些目標目前看來都能針對技職教育的缺失,但要能落實,技職再造才算真的有希望、有前途。